![]() | 文水葫蘆制作技藝源遠(yuǎn)流長。民國期間,吳村的田間地頭和房前屋后就栽種葫蘆,然后制作成水瓢、酒壺之類。劉廣維和劉生明父子是走村串巷的貨郎,除了兜售針頭線腦、日用雜貨外,就是吳村的葫蘆水瓢、酒壺之類。后來,他們在葫蘆上用刀刻上一些吉祥的話語,或用燒紅的鐵器燙個簡單的圖案,這便誕生了烙畫葫蘆。2006年,吳村的劉石安和薛改蓮成立了烙畫葫蘆協(xié)會,開展種植管理,技藝培訓(xùn),這一古老的技藝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也……[詳細(xì)] |
![]() | 文水長拳是北方武術(shù)中較有影響的一種拳術(shù),因由清朝著名鏢師左昌德創(chuàng)始,又名左家拳,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文水是“武術(shù)之鄉(xiāng)”,孝子渠村座落在縣城西南,因歷來有練拳的習(xí)俗,世人稱之為“拳窩子”。清光緒年間,左昌德就出生在這里。左家拳初始于家傳,精技于師授,豐富于交友,踐行于保鏢。左家拳是左昌德等幾代人在不斷實踐中,汲取各派武術(shù)精華,結(jié)合實戰(zhàn)而形成的拳術(shù),具有典型的北方拳風(fēng)格。以腿見長,主要腿法有踢、蹬……[詳細(xì)] |
![]() | 橋頭大鼓是流傳于文水民間的一種打擊樂,主奏樂器是一面十分罕見的巨鼓,因源于橋頭村,當(dāng)?shù)厝朔Q“橋頭大鼓”。橋頭大鼓主奏樂器是一面直徑12尺、高約4尺,由4名鼓手分站東、南、西、北敲擊的巨鼓,當(dāng)?shù)厝朔Q“九龍渾天雷公鼓”,協(xié)奏樂器為鐃、鈸。演奏時,由64名鐃鈸手按伏羲六十四卦的布局簇?fù)碓诖蠊闹車纬啥嚓犘巫兓难葑嚓囀。橋頭大鼓源于古代的祭祀祈雨活動,距今至少有600余年的歷史,它與當(dāng)?shù)孛耖g迎祀麻衣仙……[詳細(xì)] |
![]() | 福勝鑼鼓是流傳于山西省文水縣閆家社一帶的民間打擊樂,起源無考。遠(yuǎn)古時期,閆家社屬“小約村”,地廣人稀,獸害不止。村民采取敲打響器的方式驅(qū)嚇野獸,形成了一種原始的打擊樂。唐開元七年(719),小約村最繁華的地帶建起了一座福勝寺。優(yōu)美的佛樂與當(dāng)?shù)孛駱废嗷ソ涣,一種具有明顯宗教色彩和濃郁地方特色的打擊樂誕生了,因主創(chuàng)人員乃福勝寺的飛云長老和普法大師,故稱“福勝鑼鼓”。清末,伴隨著迎祀麻衣仙姑的民俗活動,……[詳細(xì)] |
![]() | 馬西鐃是流傳于山西省文水縣馬西村一帶古老而獨特的漢族民間器樂,因演奏時以鐃為主而得名。馬西鐃原稱“嘡咣咣”,是文水當(dāng)?shù)仄碛昙漓霑r的主要器樂表演形式。每逢久旱不雨之際,村人便將隱唐洞(村西北子夏山)內(nèi)鐵猴子像(孫悟空)背下山進行祭祀,“嘡咣咣”貫穿始終,因此當(dāng)?shù)赜小耙笥辏荫R西,隱唐洞有個鐵猴子,愛聽馬西的鐃片子,聽得高興就下雨”的口諺。北宋末年,有邢、李二姓軍樂手落戶于此,對“嘡咣咣”進行一系列……[詳細(xì)] |
![]() | 文水鈲子是流傳在文水縣境內(nèi)的一個獨特的民間樂種,因其源于并主要流布于岳村一帶,故又稱岳村鈲子。文水縣岳村位于呂梁山下的古官道旁,太原盆地西緣。當(dāng)?shù)厝酥詫⑦@種民間樂種稱為“鈲子”,有兩種解釋:一是因其獨特的演奏樂器小鈸當(dāng)?shù)厝朔Q為“鈲子”;二是因擊打小鈸所發(fā)出的聲音“鈲”而得名!霸来邂嵶印痹从谄碛,與當(dāng)?shù)孛癖姷纳a(chǎn)方式、生活習(xí)俗緊密相關(guān)?谑霾牧巷@示,岳村鈲子原作為當(dāng)?shù)仄碛陜x式音樂流傳。由于祈雨……[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