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西鐃是流傳于山西省文水縣馬西村一帶古老而獨特的漢族民間器樂,因演奏時以鐃為主而得名。馬西鐃原稱“嘡咣咣”,是文水當(dāng)?shù)仄碛昙漓霑r的主要器樂表演形式。每逢久旱不雨之際,村人便將隱唐洞(村西北子夏山)內(nèi)鐵猴子像(孫悟空)背下山進行祭祀,“嘡咣咣”貫穿始終,因此當(dāng)?shù)赜小耙笥,找馬西,隱唐洞有個鐵猴子,愛聽馬西的鐃片子,聽得高興就下雨”的口諺。北宋末年,有邢、李二姓軍樂手落戶于此,對“嘡咣咣”進行一系列改革,將軍隊陣法融于演奏中,并改稱其為馬西鐃。清末,樂人邢毓芬、鈕居功又規(guī)范了“擦擊”、“錯擊”、“挽擊”、“磨擊”等各種技巧性動作,將表演動作、表演陣圖有機結(jié)合,融合于文水迎祀“麻衣仙姑”的民間信俗活動,傳承至今。
“馬西鐃”表演形式主要分為:1、《天地人之和》即“馬西鐃”的主旋律,又有《風(fēng)調(diào)雨順》、《萬物蓬勃》、《喜慶豐收》三個樂章,配器為大鼓、大鐃、大鈸、呱子和旋子,主要用于祭祀求雨;2、《吵雞會》,多用于結(jié)婚壽誕等喜慶場面,表演形式多為坐班制配器有鼓、大鐃、小鈸、旋子和鑼;3、《狗相咬》,俗稱“狗廝咬”,只用鼓、鑼、鐃,演奏時間可長可短,自由反復(fù),形成一問一答的效果,多用于民間社火中的鑼鼓牌子表演。
文水“馬西鐃”節(jié)奏復(fù)雜多變,旋律起伏跌宕,表現(xiàn)出豪壯、雄渾、粗獷、熱烈、古樸、厚重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對研究當(dāng)?shù)貧v史文化、農(nóng)耕祭祀、民風(fēng)民情、器樂藝術(shù)等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