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秧歌也稱踢鼓子秧歌,流傳于大同市南郊區(qū)口泉鄉(xiāng)張留莊村一帶(張留莊、西萬莊、羊坊、上窩寨、下窩寨五村),而以張留莊地秧歌為精。南郊地秧歌起源于清初,內(nèi)容主要描寫一位忠臣被人陷害而招致朝廷大兵追殺,全家人化妝為唱戲的打扮,佯裝瘋癲躲過了追殺的故事。演出時,演員以戲劇生、旦、丑行當而著裝,鑼、鼓、镲、棒為道具,踩著大秧歌的鑼鼓點邊走邊演,并有固定套路的隊伍造型、說唱內(nèi)容(也可隨時改變說唱內(nèi)容,宣傳形勢……[詳細] |
![]() | 也叫小燒肉。只是在燒法上,前者為大塊燒,后者為小條燒,故稱。燒肉源于民間,古已有之,特別是大同地區(qū)與多民族聚居融合,扒肉條是大同人民的最佳菜肴。扒肉條以其色澤紅潤,酥軟可口,肥而不膩,補腦醒神之功能,早就征服了大同人。清代《調(diào)鼎集》就載有扣肉,其所記制作方法與小燒肉大同小異。扒肉條不僅顯示大同人的飲食習(xí)慣,而且盡顯晉北人的熱情、豪放,以及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性格![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