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安福民間自古至今都有耍花燈,鬧元宵的習(xí)俗。明啟二年(1662)周廷鶚在《龍燈記》中記載了楓田蜜湖元宵龍燈的盛況:“到本月(正月)十三晚,照依古例,扮演龍燈,先往古廟恭迎神庥,以兆豐年。其制則斬木為架,剖竹為輪,衣之以繒帛,文之以綵箋,首尾昂然,腰腹宛爾,燃以蠟炬,而運(yùn)之以人,或俯或仰,可蟠可屈,無不縱送自如,笙歌涌沸之中,但見燈光灼爍,游龍蜿蜒,若火龍之飛天,似龍光之射斗,炫耀奪目,有令人顧盼莫及者。”燈大致分兩類,一類是陸地上配以獅燈、鯉魚燈、蝦燈,花卉燈、牌燈等組成的長長的燈隊(duì)伍。三五孩童則耍草龍燈。討口彩錢。另有“水燈”盛行于瀘水河、陳山河中下游村莊。燈用青篾作骨架,以不透水的油皮紙糊成船形,中用蠟燭照明,上畫有八仙過海、蓮花觀音、鳥獸魚蟲諸色景致,從緩水處放入河中漂流。在沒有河的地方,人們把蚌殼放在木板上,注入青油,安好燈芯,推入塘中。此外家家戶戶在門框和窗臺、屋檐下、谷倉里、床鋪下等處安放點(diǎn)燃蠟燭香火,并把炒熱的油菜籽,在天剛擦黑時繞屋撒下,以避祟邪!盎舸騺砘ㄓ只,上家打了走下家;上家打了月團(tuán)圓,下家打起萬事佳。”從十一到十五,每到晚間,村村火樹銀花,鼓樂喧天、家家迎燈、戶戶接彩,農(nóng)村媳婦爭扯龍頭上的須,以求子嗣,至十五夜,所有草扎龍燈,在舉行走壇神的儀式后,即行焚化。此外,在死者去世的第一個正月,喪家及其親友還須在初一至十五這段時間里,到墳上燒燈,名曰:“新年行燈”,請親友赴宴。
錢山鄉(xiāng)新民,保太村還有龍獅燈、八音等鬧元宵的習(x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