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郵儺起源于己于1410年(明永樂8年),吳朝宗(吳良臣之子,即太尹公)解職返鄉(xiāng)時迎回二十四神像,購嵊頭山樂姓屋址修建儺神廟。吳朝宗回鄉(xiāng)時,帶回八位藝人教儺。石郵村以經(jīng)濟上依附于吳姓的八位雜姓弟子學跳,組建吳氏族儺班,由東、西房二十四位頭人共同管理,幾位年長者主事。儺班八弟子只負責跳儺和舉行儀式,依入班先后為序,分稱大伯、二伯、三伯至八伯,大伯為鄉(xiāng)儺掌班人,八弟子中一人去世,依序升任,并從雜姓弟子挑選一人為八伯。儺面具共十三枚:開山(兩枚)、紙錢、雷公、鐘馗、大鬼(兩枚)、小鬼、儺公、儺婆、一郎、二郎、關公。
石郵現(xiàn)有儺神殿建于乾隆四十六年,位于村西孝子里,背北面南,前有空地,臨時為搭臺演戲的場所,八字門面,楣上橫匾題名“儺神廟”,兩旁是石刻神像。門柱有“近戲乎非真戲也,國儺矣乃大儺焉”的楹聯(lián)。兩側演墻折處,配有寓意“爵祿封候”、“平巡吉度”的石幡條屏。演墻沿上端是“天官賜!钡人姆鶓蛭牡氖。斗拱兩頭飾以朱雀,門梁屋脊三對“頭”東西相望,更添了幾分神廟風采。門墻兩側各有一道耳門。山墻正中繪有八卦圖,墻前砌神壇,安十一尊儺神立像,上有0 ,供藏儺面,神壇上前沿掛綠色綢面儺神太子的橫幛,壇前是儺神太子金帽紅袍的坐像,齊腰處有橫香案,前接大供桌,桌面除擺供品外,有香燭與燭臺。神壇左(東邊)塑土地神,右(西邊)安太尹公。
石郵因儺舞聞名海內外,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儺舞)之鄉(xiāng)”。石郵儺舞歷史悠久、古樸神秘,儺舞儀式包括“起儺、演儺、搜儺、圓儺”四個環(huán)節(jié),用舞蹈形式表演的八個儺舞節(jié)目按順序為:開山、紙錢、雷公、儺公儺婆、跳壺酒、跳凳、雙伯郎、祭刀。跳儺動作古樸稚拙,神奇詭秘,給人一種凝重、深沉、神秘威嚴的感覺。跳儺內容和形式有其獨特的傳承方式,數(shù)百年亙古不變,正是這種虔誠的情懷,保持了儺的純粹性,保持了儺的原汁原味,因而被人譽為“中國舞蹈的活化石”。近幾年,石郵儺班頻頻在國內外各大城市展演,也不斷有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石郵村觀儺和考察,中央、江西、天津電視臺及香港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都拍了專題片。2005年6月石郵儺班在“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中外儺藝術展演中又獲金獎。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