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門苗族服飾,采用傳統(tǒng)手工工藝制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民族民間文化價值,2006年1月,被列為玉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這個項目中的青苗支系女裝,具有風格質樸率真、顏色搭配艷麗、裝飾配件豐富、針法分工明確、款式構造大方、圖案設計個性多樣等特點,體現(xiàn)了青苗婦女高超的刺繡技藝,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苗女裝采用全套刺繡制作,青苗村子里的人所穿的衣物都靠女人們縫制,村里的婦女,無論老少,大多擅長針線活。青苗婦女在刺繡圖案時尊重自己個性,會根據(jù)個人喜好,采用各種造型和顏色的花邊、珠串、貝殼、流蘇、亮片、圖案等飾物進行裝飾,并形成青苗服裝細節(jié)和圖案不拘一格的特色。按照青苗的習俗,未婚的姑娘婚前得自己親手繡制一套嫁衣作為陪嫁之用,嫁衣會將新娘刺繡技藝的高低展現(xiàn)出來。姑娘們在繡制嫁衣的過程中相互比較誰的針法細致、色彩搭配好看,誰的手最巧。
傳統(tǒng)青苗女裝,全套由頭飾、上衣、褲子(裙子)、綁腿和圍腰五個部分組成,以老黑粗布為主料,根據(jù)身材比例,取合適布料,采用撒花、梭花、繡花、挑花四種刺繡針法進行繡制,但整套服裝在針法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分工。繡上衣和圍腰的圖案時一般用撒花針法;繡裙子則用繡花針法;繡綁腿用挑花針法;而梭花和挑花針法是最普遍的針法,會在全套服裝的很多圖案中應用到。
青苗在制作頭飾時,用長1.6至1.8丈黑布繞成盤狀,并進行個性化的裝飾,其制作不僅有特點,還很考究。據(jù)說,未婚姑娘的頭飾所繡制的花邊,有的色彩濃烈、造型奔放,有的花紋密集、精巧細致,將女子的熱情活潑、柔美溫婉等不同性情展現(xiàn)了出來。而已婚婦女頭飾上的繡花則多半色彩淡雅、裝飾稀少。所以熟知青苗習俗的人,總能從頭飾的繁簡程度上,區(qū)分出青苗婦女婚嫁與否。
上衣為對襟樣式,在對襟領口邊繡自己喜歡的花朵做裝飾。
最初青苗婦女不穿裙子,只是用黑布簡單地做成褲子,并在褲腳邊上繡幾道圖案即可。后來,受到現(xiàn)代流行款式的影響,開始設計制作五顏六色的裙子,款式上大多為松緊百褶裙,配刺繡圖案。
綁腿最初也極為簡單,只是根據(jù)身高、腿圍量身定制適合自己長短的綁腿。隨著手工技藝的提高、審美水平的提升,很多婦女會在綁腿上繡制圖案來展示自己的美。
制作圍腰以黑布為主料,在腰帶的處理上改用其他顏色的布。圍腰、腰帶上均可用自己喜歡的圖案和飾品。而每種圖案又有著不一樣的寓意:比如繡牡丹是希望未來生活富貴;繡鴛鴦是希望家庭夫妻和睦、幸福等。這些寓意各異的圖案,將青苗婦女對美好生活的愿景,以刺繡的方式一一傳達。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