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獅子這門技藝由原土橋鎮(zhèn)金壺村的周玉新于1844年學藝回鄉(xiāng)帶領(lǐng)弟子從藝,后又傳與兒子周后享,再一代一代傳下來至周英凡。
高臺獅子的表演內(nèi)容是根據(jù)歷史傳說演繹而成。據(jù)高臺獅子-傳人周樂茂回憶,高臺獅子系根據(jù)南宋宮廷皇子間爭位,一皇子為避難而裝瘋癡外逃學和尚。其間一段與山頂猴子嘻戲的故事,其表演詼諧又有高空技展示。曾盛行清末民初,在當?shù)孛耖g廣為流傳,為人們所喜聞樂見。高臺獅子曾是春節(jié)花會、廟會等必不可少的表演項目。
據(jù)《金堂文史》記載,1929年春節(jié)金堂駐軍旅長楊秀春曾在觀看高臺獅子表演后嘆為生平所未見。
高臺獅子民間雜技,表演時至少用五張八仙桌重疊。具體做法是:第一張桌足向下著地,桌面向上;第二張桌面與第一張桌面重合,桌足向上;第三、四、五張均桌面向下,桌足向上重疊,形成一個約5米的高臺,也可架七張、九張,甚至十一張,一般是架五張。表演者三人,一個裝拌胖和尚,一個裝拌瘦猴,分別戴猴面具和和尚面具。由瘦猴與胖和尚在高臺上表演挑逗、嬉戲等滑稽、驚險的動作。最后由一人披獅皮上去封頂。形成由瘦猴、胖和尚、獅子在約五米高不足一平方米的高臺上表演驚險動作而將表演推向0。另由二人“吊桌子”起平衡桌子、保護表演者的作用,另由四人分別打擊大鑼、鈸、二鼓、馬鑼以營造氣氛,控制節(jié)奏。
主要體現(xiàn)表演者高臺表演的技藝和膽量,表演內(nèi)容驚險、滑稽、詼諧為群眾喜聞樂見。
高臺獅子由于其獨具的風格為民間所喜愛,有著廣泛的觀眾面。表演所需道具均為農(nóng)家常用品,表演場地亦無特別要求,表演隊伍人員少,適合民間流動演出。
信息來源: 成都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