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古民居建筑藝術
西塘古民居建造于明、清和民國時期。據(jù)文獻記載,西塘在元代成市,明代建鎮(zhèn),清代中期徽商東進,把徽派的文化和建筑技術帶到西塘,西塘現(xiàn)存最好的民居就是那個時期建造的。到了民國時期,西塘已成為商業(yè)重鎮(zhèn)。據(jù)2000年普查,西塘古鎮(zhèn)尚有明、清和民國時期建造的民居建筑25萬余平方米。
西塘古民居中,明代建筑現(xiàn)存不多,但特征明顯,廳堂上所用的梁飾多為“包袱巾”狀。清代建筑的柱礎均用毛石,不用青石,因為“青”和“清”諧音,不能讓大清壓在柱下。民國時期建筑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木地板代替了方磚,有些還有天花板的裝飾,F(xiàn)存的西塘民居規(guī)模都不大,單體建筑面積較小,體現(xiàn)了簡潔、實用的平民文化觀念。鎮(zhèn)上河道縱橫,每戶人家都臨水而居,后河都有河埠,河埠上的美人靠給古鎮(zhèn)增添了富有水鄉(xiāng)風味的景色。
廊棚是西塘古鎮(zhèn)的一大特色。江南多雨,商人們?yōu)榱苏疹櫳猓诘昝媲把由旖ㄅ。西塘廊棚由沿街許多相鄰的商店搭建連接而成,全長1200多米,其設計體現(xiàn)出儒商文化的特點。西塘民居的馬頭墻呈饅頭形。把一字形馬頭墻改成饅頭形的“觀音兜”,是因為西塘每年要受臺風的影響,饅頭形的馬頭墻(又稱“風火墻”)防風又防火。如遇臺風,大風在通過高過屋面的馬頭墻時會減壓。一旦鄰居失火,馬頭墻又可以將火擋住,贏得救火時間。
現(xiàn)存的西塘古民居建筑,在江南小鎮(zhèn)的民居建筑中有自己的特點:一是縱軸線長。因為街短,大家又都要占一定的河道,以方便水上交通,所以在橫度上都很窄,只能向縱深發(fā)展,故有三進、五進乃至七進之長,成為狹長形的宅居。二是從建筑單體的高低來看,其特點是“先抑后揚”。沿街的門面是非常低調(diào)的,一般看不出大戶人家的規(guī)模。其原因是當時倭寇常來襲擾,一般都是夜襲晨離。為了不讓強人一眼看出是大戶人家,把門面做得與普通人家一個模樣,不張揚、不引起注意。三是在深深的庭院里建筑節(jié)奏的變化很靈活,建筑物單體之間一般都有天井相連。四是門窗上每每刻有吉祥花紋。儒家思想在西塘民居建筑上的反映,除廊棚的“仁”外,民居形式的不張揚就是“禮”。這里看不到飛檐翹角,即使有磚雕門樓也線條簡單,多圓少棱,建筑語言的謙和也是“禮”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當?shù)氐娘L俗及居民的文化性格特點。
西塘古民居建筑藝術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信息來源:嘉興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