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姑娘》是流傳于嘉善農(nóng)村的民間敘事詩,與此同時,又有散文體口頭故事的傳播。故事來源于清咸豐年間嘉善縣洪溪鎮(zhèn)小河村方家浜的真人真事。青年農(nóng)民徐阿天和地主小姐五姑娘相愛,遭到五姑娘哥哥楊金元的殘酷破孩,五姑娘被活活逼死。事件發(fā)生后,在當時震動很大,人們非常同情五姑娘的遭遇,憎恨并譴責楊金元。在料理五姑娘后事時,眾親百眷請了一位姓陸的裁縫師傅給五姑娘做壽衣,陸師傅了解到五姑娘與徐阿天戀愛的細節(jié)及不幸遭遇后,以傳統(tǒng)的十二月體的民歌手法創(chuàng)作出了十二月花名體田歌《五姑娘》。作品講述了封建時代富家女與長工之間因地位懸殊,戀愛受阻,最終生離死別的悲慘故事,歌頌了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控訴了封建家長制的罪惡。陸師傅是一位走百家到處營生的裁縫師傅,他走到哪里唱到哪里,為五姑娘鳴冤叫屈,人們也非常喜歡聽他唱,并跟著學(xué)。就這樣,五姑娘的故事借助裁縫陸師傅傳唱的民歌在各地傳播開來。不長時間,當?shù)丶案浇貐^(qū)農(nóng)村的很多老百姓都能唱《五姑娘》田歌、講五姑娘的故事。
五姑娘的故事流傳面很廣,嘉善縣各鎮(zhèn)(街道)都有相關(guān)故事流傳,在江蘇吳江、上海青浦等地也有五姑娘故事流傳。田歌《五姑娘》是流傳至今的民間敘事田歌的代表作品,在民間已傳唱了一個世紀。其敘述的故事極富親和力,在嘉善當?shù)赜绊懢眠h。新中國成立初期,嘉善縣文化館組織人員去洪溪采訪,時任文化館館長何煥編寫出了故事《五姑娘》。1953年開展“婚姻法”宣傳時,洪溪徐正榮、徐茂春創(chuàng)作田歌劇《五姑娘》,以五姑娘與封建禮教斗爭,勇敢追求愛情的事例配合宣傳。史金龍、王愛寶夫妻倆扮演的徐阿天、五姑娘,第一次把五姑娘的形象搬上文藝舞臺。1954年,劇作家顧錫東根據(jù)田歌《五姑娘》改編成十二場越劇《五姑娘》,由浙江省越劇二團演出,并在1957年參加了浙江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得編劇一等獎。2004年,何兆華、劉志康、金梅、莫凡等人根據(jù)嘉善田歌改編的音樂劇《五姑娘》又一次將五姑娘的故事搬上了舞臺,獲得第七屆中國藝術(shù)節(jié)“文華獎”。
五姑娘故事的主要傳承人是嘉善縣洪溪鎮(zhèn)鎮(zhèn)東村方家浜農(nóng)民史金龍(1920年出生),他是田歌劇《五姑娘》中徐阿天的最早扮演者。
五姑娘被列入第二批嘉興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信息來源:嘉興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