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南民間剪紙(2009年入選唐山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灤南剪紙系灤南民間傳統(tǒng)美術范疇。傳統(tǒng)的灤南剪紙分為兩大部類,一是由于灤南是北方剪紙“西紙東漸”藝術長廊中的重要驛站,一大部類的剪紙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與東胡鮮卑、契丹文化中心地域的遼西一帶民間剪紙一脈相承,其藝術手法極為生動自由,類似木刻中不規(guī)范的自由滾刀風格的剪法。內部裝飾紋樣,采用多次對摺剪出排列不規(guī)則的平行細紋,這種風格手法在關內其它領域是很少見的。二是由明永樂年間開始,大明政權從山西多次大量移民到這里,促成這一帶人口稠密繁衍和經濟貿易文化的繁榮,使得另一大部類的剪紙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和山西、河北一帶民間剪紙一脈相通。其藝術特征簡練、流暢、明朗而規(guī)范,裝飾紋樣多用鋸齒紋、梭形紋、月牙紋和圓點紋等等,剪法用剪刀尖插進紙剜剪,所以也叫“剜窗花”。
因此,灤南剪紙是多民族文化藝術發(fā)展交融的結晶。入清以來,隨著人們自發(fā)地闖關東經商謀生,灤南剪紙和作為灤南民間文化藝術“三枝花”的皮影、大鼓和評劇,也隨之出關進入東北落戶,對東北民間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按表現(xiàn)內容,灤南民間剪紙分為:1、圖騰崇拜、宗教信仰。2、節(jié)日壽慶。3、婚喪嫁娶。4、器物裝飾。5、女紅圖樣。6、評劇、皮影、大鼓藝術等文藝題材。7、花草樹木。8、民間故事傳說。9、生活小景。10、社會宣傳品。
灤南剪紙所用材料以單色紙為主,彩色紙為輔。剪刻形式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所用主要工具是不同用途的大小剪刀和裁紙刀。
灤南民間剪紙既繼承著山西、河北一帶民俗傳統(tǒng),又是東北三省文化流傳的走廊和供給站,從而顯現(xiàn)出其在關內、關外的巨大影響。從民間剪紙作品中研析當?shù)貧v史文化、人文民俗的變遷,研究歷代移民歷史和風土人情,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民間剪紙是灤南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間美術發(fā)展史研究的重要依據(jù),是進行民間美學教育、研究的重要載體,具有很高的美學、美育價值;灤南民間剪紙是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是民俗節(jié)慶禮儀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組成,是社會文化宣傳的重要手段,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因此,保護、傳承灤南民間剪紙藝術意義重大。
信息來源:唐山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