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是滿族文化的發(fā)祥地,遺存有豐富的滿族原生態(tài)文化,長白山滿族剪紙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長白山滿族剪紙始于明代,后金皇太極時(1592-1643)女真人已開始自己土法造紙,用敗萱楮絮、東山樺木等為原料,滿族稱這種紙為“豁山”,雖質地粗糙,卻為滿族剪紙的發(fā)生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還用皮革、魚皮、樺樹皮、樹葉、麻布等鄉(xiāng)土薄片材料剪刻圖案,形成了獨自的面貌。
長白山滿族剪紙起源于薩滿教,薩滿教是一種原始宗教,認為萬物有靈,產生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在薩滿主持的多種祭祀時,產生了對祭祀服務的剪紙——嬤嬤神剪紙、佛托剪紙、白掛簽剪紙等,產生了表現(xiàn)薩滿崇尚、滿族信仰的剪紙。滿族剪紙起源于為薩滿祭祀服務的獨特功能,形成了獨特的題材與獨特的風格。
長白山滿族剪紙題材獨特:多表現(xiàn)滿族男女人物、表現(xiàn)滿族的薩滿崇尚與神靈崇拜、表現(xiàn)滿族的生活習俗、生產習俗、婚喪習俗等,具有十分濃郁的民族特色。造型獨特:滿族剪紙中的人物多是正面站立、左右對稱,五官陰剪,男人的長辮子可折到背面去,人物的身子和腿是雙層的,可站立。還有的掛簽上面有滿文,文圖結合,形成古樸、粗獷的風格。剪技獨特:有許多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剪紙技藝,人物、動物身上多不打毛,常用香火燒出動物的眼睛和花紋,用炭黑畫出紋飾,隨意自然。還用紅松明子煙熏出黑地白畫的“年畫”,形成鮮明的藝術個性。材料獨特:滿族剪紙常常不用紙,而是用樹皮、樹葉、包米窩等材料代紙來剪,形成鮮明的地域特色。滿族剪紙常常不是剪,而是撕,以手代剪,撕紙線條彎曲,有毛邊,別具一格。
如今,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于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2009年該項目并入“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信息來源: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