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紀城秧歌,是一種集做、念、唱、打于一體的民間戲曲劇種,發(fā)源并流傳于靈壽縣北紀城村,號稱西調秧歌。北紀城秧歌的起源已無從考究,只知道最早唱秧歌的人是閆增蘭的曾祖父閆福貴、閆福德兄弟二人。清咸豐年間,兄弟二人就組班演唱。
現(xiàn)在形成的二十多個劇目都是經過幾代老藝人提煉、加工口傳形成的。這些劇目有的取材于當?shù)氐拿耖g傳說,有的是移植其他劇種的劇目,還有自編劇目。各個劇目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觀眾在欣賞藝術之余,還能受到傳統(tǒng)美德的熏陶。
秧歌戲在唱腔設計上分胡子生唱腔,青衣唱腔,彩旦唱腔,老旦唱腔等多種。這些唱腔分垛板、快板、慢板、散板、河西板等多種板眼。唱腔有板有眼,抑揚頓挫,喜怒哀樂分明。胡子生唱腔鏗鏘有力,威嚴凜凜;青衣、老旦唱的悲腔,悲聲切切,幾句唱下來,能唱的觀眾兩眼淚汪汪。根據劇目的情節(jié),設計不同的唱腔能充分表達出不同人物的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世界。在秧歌戲劇中演員的表演技巧是表達不同角色的主要形式。胡子生出場“回頭”“重頭”“上馬式”“下馬式”“背馬式”;武生耍場“拔山子”“亂插花”“亂劈柴”等多種表演技巧,表現(xiàn)了不同演員威風凜凜、溫文爾雅藝術形象,一招一式環(huán)環(huán)相扣。
近幾年來,北紀城秧歌先后拍出了《打經堂》、《京城掃雪》、《賈金蓮拐馬》、《龍寶寺》、《孫計高賣水》、《劈靈棺》、《老少0》、《小八義》、《劉公案》、《丁郎認父》、《張文生趕考》、《跑沙灘》、《罵書館》、《借女吊孝》《王二妹受氣》等十五出傳統(tǒng)秧歌劇目,移植了豫劇《賣妙郎》、曲劇《拉荊笆》劇目,自編自演了《青瓷記》劇目。先后參加了省文化廳慶祝第四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演出活動、縣政府“七夕文化節(jié)”演出活動,還在行唐、新樂、晉州、正定、鹿泉等縣鄉(xiāng)村及周邊鄉(xiāng)村演出120多場次,深受廣大觀眾歡迎。
經過多年搜集整理,使口傳資料輯印成冊,出版了《靈壽縣北紀城秧歌優(yōu)秀劇作選》一書;為進一步弘揚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在土豆網建立了“北紀城秧歌”視頻網站。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