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清音班,亦名清音坐唱班,專事民間婚慶壽喜鼓吹演唱。其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舊時遍布紹興城鎮(zhèn)鄉(xiāng)村!督B興市志》卷36第二章“紹劇”記載:墮民多以唱戲為業(yè),又兼業(yè)鼓吹,其上乘者稱為清音班,專事演奏器樂曲牌。
追溯其源,可至唐時!鞍彩分畞y”平息后,宮廷樂師輩以“樂而忘憂罪”,遣為“墮樂”,遭貶斥而流落江南,紹興多數,為度民,唱“度曲”以度日,人稱“度民”。這些墮民仍保留原宮廷樂工的業(yè)跡,為求生計,以原來吹、拉、彈、敲的藝術本行,為平民婚慶、做壽、添丁時鼓吹取樂,深受民眾歡迎。由此,墮民多以此為業(yè),并世代相傳。他們根據唐代宮廷所用的“熊羆部”中的“熊羆架”,創(chuàng)制了用木雕刻,彩繪八仙、龍鳳,約有丈余高的“大棚”,并從四至六人的“鼓手班”,逐漸發(fā)展成為八至十八人的清音座唱,配上“熊羆架”為大棚清音。至清乾隆年間,紹興“三埭街”清音班已相當成熟,樂師們把唐代的【法曲】(原稱“法樂”)傳承應用,并傳唱元曲。
經過數百年的發(fā)展,清音班自立樂戶,辦家班,在門口豎立高桿,掛起堂名燈籠,以迎來主人雇傭。乾隆年間紹班(紹。┦⑼,紹興清音坐唱班改為唱【三五七】、【二凡】為主的紹興亂彈班,為紹班(即紹興亂彈)搬上舞臺演出,輸送了大量人才。清道光年間,清音班由堂名改為臺,“清音大棚”發(fā)展到紹興安昌彭家溇、馬山、柯山下、南錢清等地,后又把臺改為樓,形成樓外樓、彩月樓等。新中國成立后,“三埭街”子弟政治與經濟地位與民平等。從此,紹興清音班難見蹤影。
紹興清音班由八至十八人組成,生、旦、凈、末、丑腳色行當齊全,唱昆(曲)、調(腔)、徽(調)、亂(彈)、攤(簧)諸腔。唱本包括元、宋雜劇、傳奇本《北西廂》、《白兔記》、《彩樓記》、《渭水河》、《五臺山會兄》、《雙龍會》等六十多出戲。樂器有笙、簫、管、笛、月琴、三弦、梅花、海笛、銅角號頭、昭君號等。曲牌有《醉花蔭》、《點絳唇》、《黃龍滾》、《駐云飛》、《雁兒落》、《將軍令》、《武轅門》等一百余只。歷代著名樂戶有張志宏、張宇良、韓劍英、小華倌、阿羊、毛鼓板、胡培春等。眾稱李文禧的百歲堂最佳,以【宴樂】聞名。
2012年以來,在非遺項目調查中發(fā)現安昌尚有清音班藝人活動。老藝人能演奏《將軍令》、《得勝鼓》、《梅花三弄》等樂曲。
“紹興淸音班”于2015年11月入選第六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2月入選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