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臘肉也叫臘汁,一般是從臘月二十七、八開始的。先把風干的雞鴨魚肉等食材洗凈浸泡。到年三十正式開煮。用新鮮的大料調(diào)和,勾兌出深紅色的鹵汁,把浸泡好的食材放進鍋里燒開、翻身,透去血水和泡沫,撈出來稍微涼干,然后根據(jù)易熟程度,分批次放進鹵汗鍋燒煮,到熟透為止。煮好的臘汁肉色紅嫩,香氣濃郁,吃來滿口生津。孩子們先吃為快,個個小嘴油汪汪的。大人們只嘗個味道。正月里,只要有客來,先是米酒元宵,再后是白米飯和臘汁肉,一直吃到元宵節(jié)過后,甚至吃整整一個正月。這樣好吃的臘肉如今只有深山人家還有。豬、羊、雞、鴨都是露天養(yǎng)的,吃野菜、米糠、紅署、土豆、玉米,飲山泉、吸清風、沐晨露、望明月長大,與吃各類添加劑速成的家禽原本是兩個概念,品質(zhì)當在云泥之間。
蒸饃幾乎和煮臘肉同時進行。頭天晚上把酵面發(fā)好,次日面粉徹底發(fā)酵,開始揉面。這是巧婦們盡情發(fā)揮手藝的時候,或做花卷饃、棗糕饃,或包肉包、菜包、豆沙包,或把饃做成鴿子、小兔、青蛙狀,寓意平安吉祥、孩子聰明伶俐、日子呱呱叫。在進蘢蒸之前,忘不了在蒸蘢的底面鋪上一片荷葉,用荷葉蒸出的饅頭清甜爽口、回味悠長。正月間來客走時,總會給帶上一些,有來不空去的意思,也好讓沒能來作客的親朋好友品嘗,分享自家的快樂和甜蜜,順便宣揚一下好手藝。(轉(zhuǎn)自漢中日報)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