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干親,俗稱拜干爹干娘。這是兩家交情深厚的表現(xiàn),一旦拜了干親,就意味著交往關(guān)系不同一般,永遠相幫相扶,同甘共苦。但在嬰兒時期認干親,卻又另一目的。舊時人們宿命論思想蔓延,嬰兒落草后常請陰陽先生算命.若斷定命相不好.長大必克父母.通過認干親便可轉(zhuǎn)移命數(shù);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嬌貴,怕不好養(yǎng),或者出現(xiàn)過生子夭折現(xiàn)象,怕自己命里無子,借認干親來保住孩子。須找個多子的貧寒人家,最理想的是姓劉的人家,以劉諧留,取留下之意。認了干親后,馬上隨干爹子女排行重新取名。
漢中城鄉(xiāng)過去認于親的方法是“撞”。擇個黃道吉日.抱上孩子出外,碰上頭一個男人就認作干爹,遇女則認作干娘。遇到未婚的暫稱姨姨、叔叔.待將來結(jié)婚后再改稱干爹、干娘。
有時外出遇到不遂心的人或碰不到人.也有上門拜認的風(fēng)習(xí)。去對準備認親禮品.攜孩子同往。這種拜認是經(jīng)過選擇比較的,對干親的為人、處世大部十分了解.一股是就近不就遠,出不了本鄉(xiāng),一旦選中登門,對方不能推諉,反以為榮,熱情招待,翌日回禮,并給孩子回贈衣物鞋帽,以后.每逢節(jié)日兩家禮尚往來,情深意篤,宛若同胞手足。
城固、洋縣與其他地方相比,此俗稍有差異,本來認干親不論年齡。孩于在I2歲以下均可,但城,洋二縣都是在孩子滿月之時,由父母抱到外面去撞干爹干娘,和初次見世面的-是一回事。大凡宗教信仰觀念根深蒂固的人家,除了拜認干親,還將漢字寄名于-,為的是保障孩子健康長壽。把孩子送到寺廟,請僧侶取一佛門名號,父母均去燒香拜佛,孩子便能得到菩薩、神靈的保佑。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