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善食,尤以原公名。原公吃食中,清湯雜燴為上品。
原公于縣城北十里處,乃名鄉(xiāng)古鎮(zhèn)。這個鎮(zhèn)子很是特別,有兩點十里八鄉(xiāng)不可比:一曰人稠。諾大個鎮(zhèn)子,住著兩萬民眾,房挨房,脊連脊,幾條巷子貫穿其間,像個迷魂陣。有這么個順口溜相傳至今:東西原公十里吊,一里一座廟,八百(爬柏)菱雀樹,七十二槽槽……,足見其不同凡響。外鄉(xiāng)人如一人進巷,你無論如何是獨自走不出來的。原公真是個了不得的奇鎮(zhèn)。二曰善食。因人口稠密,左鄰右舍各家各戶在吃上就有暗自叫勁狠下功夫,總想做出最別致、最美味而讓別家羨慕嫉妒恨去。每家都有了自家的拿手菜,形成了戶戶善做、人人會吃的純樸民風(fēng)。尤其一道“清湯”雜燴,更做出了特別的“酸”滋味,讓人想起都垂涎欲滴,成為原公一道獨特的風(fēng)味飲食。
原公老廚把做湯不叫燒湯或熬湯,而叫了一個很特別的名字——“吊湯”。做一鍋能吊起你味口的湯是需要時間和功夫的。吊出一鍋高湯,首先要加適量的井水入鍋,再把清洗干凈的豬腿骨、鮮雞架放入水中,用大火快煮至水熱(不能煮沸),減火,在油沫尚未全起時,放入備好的雞血,這是吊湯正式開始。原公老把式廚師此時便進入角色。他看似漫不經(jīng)心地站在鍋臺旁,眼睛卻盯住鍋里水的動靜,看水底的雞血如何神奇地將骨油雜質(zhì)等都“吸”了進去,再將水面上余下的浮油沫用湯勺慢慢舀出。這樣如此三番地“神吊”,一鍋清澈見底貌似油汪汪的高湯就成功了。
湯成待料。原公清湯入湯配料是有些講究的:葷素搭配、方圓兼?zhèn)洹⑸{(diào)諧和,每一種菜品須是純手工制作。配料分兩種,一是素菜類。必備的有干黃花、木耳;一是葷菜類。必備有魚丸、餉皮、酥肉三種。炸透的餉皮入味,有嚼勁,老少皆宜,在過去物資匱乏時代,餉皮也算是一道難得的葷菜。還有一種料也是傳統(tǒng)必備,即炸酥肉,這個需是肥瘦相間的,純瘦易發(fā)硬,純肥一咬一口油,膩而不爽。以上這些佐料入鍋煮開后兩分鐘,再放入小白菜,炸過的豆腐寸條,以及雞蛋攤皮,開鍋即成。
且慢,原公清湯算是在鐵鍋里“禮成”,最后出鍋還有一道關(guān)鍵的步驟,也是形成原公清湯的秘籍絕招——調(diào)制酸湯。酸湯離不開醋,這個醋必需用上好的白醋,要提前用姜米、蔥白加適量清水熬制而成。掌握好白醋的量,是成功與否即湯味正宗與否的神招。多一分則過,過之偏酸,少一分則淡,淡而無味。一般廚師很難把握好這個度,因為凡菜百味一把鹽,而原公清湯的“真味”就在這點滴醋上。這也是千百年來原公清湯經(jīng)久不衰,而成為城固人時常念想、且百吃不厭的一道美食的原因了。
喝一碗原公清湯,讓人頓生沁人心脾之感。到原公喝一碗原公土席上的清湯,那可以說三生有幸,真是能把生日都會忘記了的。
原公清湯雜燴的制作技藝2013年成功申報省級非遺項目。之后又有幾位原公后生籌資在縣城友誼路中段,辟三間門面,開辦起了原公雜燴食府。自開張以來,每天門庭若市車水馬龍,滿城人都想去品一口原公清湯,吃一碗原公雜燴而美美地爽上一回。(漢中日報 伍宏賢)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