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苗坡山上祭牛節(jié),侗鄉(xiāng)樓坪賽糯黑”,這是苗江河畔上的苗族同胞和侗族同胞的耳熟能詳?shù)脑掝}。每逢四月八,只要你踏行苗江,走到三省坡下,不管是苗村還是侗寨,無論你-到哪,當感到困倦時,只要停下來歇歇腳,當你走進任何一家農戶,都會嘗到又香又黑的糯米飯和陳釀已久的酸魚酸菜,再加上兩斤重陽酒,肯定會讓你感到回味無窮。
四月八,是侗、苗兩族一年一度的祭牛節(jié),只是祭拜的風俗和方式不一。過節(jié)的前一天(四月初七),他們都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過節(jié)工作。清早,臘漢(后生仔)約上臘妹(心上人女朋友)一起上山去采黑糯米樹葉;中老年人也有分工,男的上山割草,甚至要割那最富有營養(yǎng)的嫩草回家喂牛過佳節(jié);中午,婦女們就在家里殺雞、殺鴨、舂糯米、開壇挖酸等;晚上,婦女們除了要煮好黑糯米樹葉用來泡糯米外,還要為自己的子女和愛人準備民族盛裝,迎接第二天祭牛節(jié)的來臨。
苗坡上祭牛節(jié)是以同樂苗族鄉(xiāng)為典型代表。當天一大清早,苗山坡上迎來了兩邊村寨同胞,他們都穿著光彩奪目的民族盛裝,有的一手托著畫眉鳥籠,一手提著飯缽(用竹絲編織圍著葫蘆),里面裝有香噴噴的黑糯米和酸魚酸肉,同時也有遠道而來的八方貴賓,都云集到這里。中午,更是人聲鼎沸,這邊男的吹著蘆笙曲,女的跟著跳蘆笙踩堂舞;那邊有一對接著一對的畫眉鳥比賽,時而不停地傳來了悅耳動聽的凱旋歌(獲勝的鳥叫聲);半山要的梯田桃樹下,那更是一幅幅富有詩情畫意的畫卷,在陽光下,姑娘們右手撐著花傘,左手在歌聲中舞動著,青年的小伙子有的吹著樹葉,有的迎合著姑娘們的歌聲盡情地對唱。此時,如果你站在半山腰,當微風吹來,天籟般的樂曲,讓你會感到自己仿佛是坐在維也納的音樂大廳里。再把視線轉移到坡會的正中央,這個是后是最引人注目了,一年一度的苗山祭牛節(jié)開始了。首先,第一個出場的是寨老(會長),他身穿壽服,手里拿著樹葉和一個裝有****的碗,圍著坡上的那棵老樹做一些民族風俗傳統(tǒng)的祭祀儀式;接下來是,伴隨著鞭炮聲、吶喊聲的來臨,一位老人拉著一頭牛從人群中走來出來,會坡上的青壯年不約而同地上去,幫助老人把那頭牛拉上樹,之后再把村里面最黑的糯米和最好的米酒灌進牛的嘴巴,直到它喝醉了動彈不了為止。意味著感謝牛為我們默默無聞的辛勤耕耘,讓它們好好的休息一天,同時也是祝愿開春后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四季平安。
侗族的祭牛節(jié)主要以獨峒鄉(xiāng)為典型代表。當天早上,父母煮好黑糯米等飯菜后,先要去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牛圈對牛進行拜祭,給牛喂黑糯米,灌酒,在它的門前燒香拜佛;氐郊液,再去請有文化的老人寫“對聯(lián)”,除了貼到房屋里的每一扇門的上正中央外,還要給每個豬圈和牛圈都貼上。這個“對聯(lián)”書寫和用紙都較之講究,與我們過年、辦事的對聯(lián)大不一樣。首先書寫的紙是用紙錢剪成小長方形,再對角折疊;然后沿著對角線書寫“兩幅對聯(lián)”,在正中央寫一個“佛”字。如:1聯(lián):四月八、牛生日;2聯(lián):毛蟲臘、永不發(fā)。1聯(lián):佛祖原生、四月八;2聯(lián):今日送你、陽光外。
最后,用黑糯米垂成漿糊貼到每個房門和圈梁上。他們也是用這種方式寄上新的一年祝福,祝愿平平安安,身體健康,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中午2點鐘左右,家家戶戶都帶上黑糯米、米酒、酸魚酸肉,煮好的雞肉、鴨肉,還有新鮮的韭菜和蕨菜,背著長板凳,不約而同到鼓樓坪上擺好桌椅,共享美食大餐——百家宴,一直暢飲到天黑。宴會結束后,中老年人在戲臺上表演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節(jié)目,有蘆笙踩堂舞、多耶、琵琶情歌對唱、侗笛伴奏女聲獨唱、唱侗戲等等。觀看表演后,青年男女各自約定心上人,到女方家行歌“坐夜”。
侗鄉(xiāng)是一個百節(jié)之鄉(xiāng),佳節(jié)不斷。侗鄉(xiāng)的兒女雖然現(xiàn)在有了國家的各方面大力扶持,過上了小康的生活,但是他們仍然沒有會忘記祖祖輩輩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同時,還繼續(xù)發(fā)揚和傳承本民族的風俗習慣。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