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橫島位于青島市東部嶗山灣北側(cè),是青島旅游資源的重要支撐點。
每年的谷雨前后,春汛來臨,氣候轉(zhuǎn)暖,漁民在出海前總要選一個黃道吉日到東海龍王廟祭神,祈求東海龍王保佑風調(diào)雨順,海上平安,是漁民自發(fā)的為祭祀能主宰他們命運的龍王而舉行的祭祀活動。周戈莊的上網(wǎng)節(jié)相傳始于明末,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較完整的保存了傳統(tǒng)的祭海習(xí)俗,已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祭海儀式。
臨近祭海的前幾天就要做祭前準備。在諸多供品中,最重要的一件供品,就是每家必須宰殺一頭豬,所供的豬必須是整豬,而且清洗干凈后還要精心打扮,嘴銜紅花,身披彩綢,然后用紅綢布打成紅花綢結(jié),裝飾在豬頭和豬脖子上,特別是豬背上要蒙上一層形似漁網(wǎng)的板油脂皮,寓意是希望一網(wǎng)下去可捕到肥豬般的魚。雞要選個頭大的紅毛公雞,魚要用大個的鱸魚。準備期間,漁婦們便開始忙著蒸面饃,每個重達三四斤左右,有壽桃、圣蟲、斗等多種造型。壽桃面塑上裝飾有雙獅戲繡球、龍鳳呈祥、喜鵲報春等圖案;圣蟲面塑形如龍狀,繞多圈盤繞在蓮花底座上,寓意財源廣進;斗的形狀如舊時盛糧的斗,在斗口處做上一條小圣蟲,寓意有糧有錢,年年有余。這些面塑經(jīng)食用色彩裝飾后,成為頗具民俗特色的面塑藝術(shù)品。都是由老輩兒傳下來的,不僅做得大,時間長了也不裂,而且更重要的就是對其加以繪飾,所以在圖案上都是那么古樸典雅,非常具有傳統(tǒng)風格。
祭海前一天,將海邊東海的龍王廟打掃一新,都要在東海龍王廟前的海灘上扎松柏門。松柏門為重檐式,寬十余米,高約八米。先用木桿扎好框架,然后用新砍來的松柏枝裝飾起來,松柏門上層懸掛有匾額,兩邊是二龍戲珠和魚躍龍門等圖案的橫額。掛滿彩燈,張貼大紅對聯(lián)。漁婦們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提著供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海灘上。各家都非常有秩序地將供桌、供品攤擺開來,在供桌前還要有一只雄雞,取意“大吉大利”。海灘上最熱鬧的就是各家往廟前的照壁上對聯(lián),看上去琳瑯滿目,內(nèi)容也非常豐富,多為預(yù)祝豐收的吉祥話語,比如“海不揚波,水上太平”、“風調(diào)雨順,滿載而歸”、“金玉滿堂,富貴吉祥”、“多福多財多光彩,好年好景好收成”等等。還有一種是貼在船上特定部位的對子,如貼在主桅桿上的是“大將軍八面威風”,貼在二桅桿上的是“二將軍威風凜凜”,貼在后桅桿上的是“三將軍順風相送”,貼在船頭上的是“船頭無浪行千里”,貼在船尾的是“船后生風萬里行”。各船船主忙著將彩旗獵獵的漁船開到村前海灣,船頭面向大海,一字排列,將漁具和網(wǎng)具擺放整齊,然后下錨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舉行祭海儀式。各船長們都要請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用黃裱紙書寫"太平文疏"。寫太平文疏時要點上一爐香,給所祭祀的龍王、財神、觀音菩薩、海神娘娘(天后)、仙姑5位神靈各寫一份,寓意向諸神祈求平安豐收。
第二天早上7點左右,吃過早飯的漁民們以船為單位開始擺供。一般每只漁船擺一組供品,每組三桌。此時海灘上忙碌起來,人們將供桌抬到事先確定的位置上,二三百張方桌排成行,從松柏門一直擺到露天戲臺附近。桌面上多鋪墊紅布以示吉慶。人們在各船主的指揮下,忙著把事先準備停當?shù)拿骛x、豬或豬頭、雞、魚、蛋糕、水果、煙、酒、糖果、點心、茶葉、花束等在供桌上擺好。整豬要用一張供桌,豬頭則和雞魚擺在一起,象征祭海的三牲。另外,每組供桌前要架立一束用竹竿綁扎成的幾米高的“站纓”,站纓是漁船下海的標志,一只漁船豎一束站纓。同時還要將準備焚燒的黃裱紙畫好,將香爐擺好,將鞭炮綁在桿子上。供桌擺布停當后,還要把各自的對子貼到村頭的龍王廟門口和廟前的照壁上,只等祭海良辰吉時的到來。上午8點18分,祭海吉時已到,當主祭人宣布祭海儀式正式開始,靠近松柏門的一掛鞭炮首先點燃,緊接著上千掛鞭炮在村頭海灘上同時燃放,海灘上鞭炮齊鳴,禮花喧天,萬頭攢動,一片歡騰。人們開始焚燒香紙,并把寫好的"太平文疏"點燃,磕頭朝拜,邊燒邊念祈禱詞吉利語,以求海事平安,漁業(yè)豐收,此時,村頭的龍王廟擠滿了燒香磕頭的漁民,隨著鞭炮一掛接一掛地燃放,各船長開始往空中大把地拋撒糖果(前些年還拋撒硬幣),誰撿的糖果多,當年即交大運"的說法。當?shù)貪O民崇信誰家的鞭炮聲勢大,這一年便會興旺發(fā)財,因此祭海多是千萬響的大鞭炮,船家們把上千掛鞭炮同時燃放,場面十分壯觀。自清代以來,田橫當?shù)厝吮惆丫⿷蜃鳛檎龖,祭海時都會請來戲班子,扎臺唱戲三天。秧歌、龍燈、旱船、腰鼓及各種民俗表演紛紛登場,熱烈的場面極為壯觀。隨著陣陣的鞭炮聲,漁民喜悅地迎接一年新生活的開始。
[CropImg]002.jpg
祭海期間,方圓幾十里的人們以及周戈莊漁民的親朋好友,都相約前來觀看,近年外來者達萬余人。許多親朋好友帶上禮品前來串親訪友,往往住上幾天再回去。也有鄰村漁民前來到龍王廟燒香還愿的。近幾年來,許多新聞單位的記者以及攝影愛好者,趕著祭海日期前來采訪報道和拍攝祭海照片,還有一些商販前來設(shè)攤銷售土產(chǎn)品、玩具、衣物和食品。另外,外村的小雜耍班子也常常聞訊前來表演賣藝。這些人的到來,使該村祭海顯得格外熱鬧,海灘上人頭攢動,歡聲笑語不絕。
祭海儀式結(jié)束后,已是中午時分,周戈莊的漁民便將供品撤下,將三牲,酒和面饃等用來聚餐。當?shù)厝朔Q此舉為“喝酒吃大肉”。傳統(tǒng)的聚餐都是在各自的船上進行,現(xiàn)在則因住房寬敞,改在各家的屋內(nèi)院子里擺席。祭奠儀式后,家家煮肉炒菜燉魚,無論認識或不認識,只要前來參加,漁民都熱情相待,希望參加者吃飽喝足。聚餐時特別忌諱說諸如“破”、“翻”等不吉利的字眼。近幾年大多數(shù)漁船忙著趕漁汛出海捕魚,聚餐的日期很短。祭海后的第二天,大多數(shù)漁船便出海捕撈,開始一年的漁業(yè)生產(chǎn)。
周戈莊是即墨市田橫鎮(zhèn)最大的一個漁村,村東栲栳灣是一個自然港灣,可停泊中小型漁船數(shù)百只。全村近900戶,2800余人,主要從事漁業(yè)捕撈和近海養(yǎng)殖業(yè)。過去周戈莊春季祭海原來沒有固定日期,一般是在春節(jié)后至清明谷雨期間,選擇一個黃道吉日舉行。由于此時各家新的一年漁業(yè)生產(chǎn)的準備工作(修補添置漁具,檢修船只等)基本就緒,祭海這一天要把網(wǎng)具抬到船上,祭海的第二天就要出海,因此,祭海也被稱作“上網(wǎng)日”。過去周戈莊的祭海是一家一戶單獨或按漁行舉行。漁民祭海吉日的選定,主要根據(jù)各船家修整船只、網(wǎng)具的進展情況,圍繞農(nóng)歷谷雨前后,采取查黃歷的方式來確定適宜的黃道吉日。祭海日的時辰多在卯時至午時之間。20世紀中期以后,多在上午8:00到10:00。自1992年以來由于各地搞民間節(jié)慶活動成風,周戈莊村干部便與各漁船船長協(xié)商,最后選定了公歷3月18日為“上網(wǎng)日”(祭海日),并定為該村的“漁民節(jié)”,祭海時辰定為是日早上8點18分,意為當年的漁事“發(fā)要發(fā)”。祭海的儀式集中舉辦,規(guī)模也比以前大得多。祭海儀式吸引了國內(nèi)外眾多的游客前來觀看,成為當?shù)芈糜蔚囊淮筚u點。
周戈莊祭海唱大戲講究連唱三天,由村里各船家出錢請煙臺、青島或萊陽的戲班子。上演的劇目大多為傳統(tǒng)京劇,有的也請歌舞班子。青年漁民多喜歡看歌舞,而年齡大的人則喜愛看京劇。據(jù)該村老漁民回憶,以前請戲班子主要是管吃管住,另外送一些錢物。現(xiàn)在則事先講好演一場多少錢,演出結(jié)束后結(jié)算付款,一般不在村里住下。前來串親訪友者是看戲(看歌舞)的貴賓,多安排在靠近露天戲臺的地方坐著矮凳觀看,而鄰村和遠處前來看祭海湊熱鬧的人則是一般的觀眾,稱為“站客”。
戰(zhàn)國時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齊國的東方,與西面的臨淄遙相對峙,即墨大夫的輝煌業(yè)績,齊威王的驚人“一鳴”,使即墨之名昭彰天下;田單借此一座孤城,巧用火牛陣大破燕軍,又進一步提高了即墨的知名度。秦一統(tǒng)天下,實行“郡縣制”,即墨始定為縣。漢初,高祖劉邦的孫子劉熊渠被封到這里稱“膠東王”。劉啟的兒子劉徹、劉寄也被封遣于此。此后,劉姓的子孫先后有六七位王子在膠東王的封地里坐享榮華富貴,他們的權(quán)力籠罩著大半個山東半島。兼做著“國都”的即墨縣城,也成為膠東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王莽“新”了一陣,即墨改名“即善”,但這個新名稱很快隨著新莽政權(quán)的垮臺而被取締;當然,“即墨”的老名稱也隨著劉姓皇位的復(fù)辟而得以恢復(fù)。隋朝在政權(quán)得以穩(wěn)固之后,開始步入建設(shè)時期,于是一度被前朝廢除的即墨縣得以恢復(fù)和重建。縣城從原址向東南方向大踏步地邁進了40多公里。從此,這里便出現(xiàn)了一座新的即墨城,并開始了新的歷史載荷,漫漫的歲月增長記錄著它的經(jīng)歷。
即墨是個古老的縣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久遠的城市環(huán)境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沉積,源遠流長、即墨田橫鎮(zhèn)還沿襲著古老而又傳統(tǒng)的祭海方式,規(guī)模年年擴大,是中華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代代相傳。青島政府一直即墨田橫鎮(zhèn)祭海節(jié)作為一項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來保護,力求做到“保持原味、豐富內(nèi)容、完善形式、超越既往”。經(jīng)過近幾年的成功策劃,現(xiàn)在,祭海節(jié)已發(fā)展成為全國漁文化特色最濃郁、原始祭海儀式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