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河北的西陲。毗鄰平山、鹿泉、贊皇,與山西盂縣、平定、昔陽三縣接壤。境內有一條百里之長的古驛道,東通華北、西至西安,是流動人口的必經之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流動的文化地帶,一些優(yōu)秀民間藝術便在這里生根開花、世代傳承,尤其是民間婚俗歷史久遠,特色鮮明,在漢族婚俗中極具代表性。
婚禮規(guī)模以不同區(qū)域、家庭條件和地位確定,婚嫁禮儀、婚慶典禮風格不同,場面熱烈、歡暢、喜慶、祥和,地區(qū)特色濃郁,禮儀鄉(xiāng)風繁多;槎Y包括提親、迎親、拜堂、喜宴、摘食奩、鬧洞房等程序。講究也頗多,大致包括:男方求婚時要“下庚帖”、“送食籮”, 迎親、娶親儀仗隊的編制,新娘出嫁要“穿紅襖”、“蹬黃套鞋”、“戴護心鏡”、“蒙紅蓋頭”,迎親途中“鳴鑼放炮”,娘家兄弟“送親押轎”,遇奇石、怪樹、井、碾磨,要“貼紅喜帖子”,迎親隊伍“不走回頭路”,新娘到了夫家要“拉弓射箭”、“過馬鞍子”、“踩紅氈”,新郎家門前要“點長明燈”、“撒門衛(wèi)子”、“堅稻草人”、“放年糕”、“撒草料”,天地桌上“放斗與秤和五谷雜糧”,入洞房要“面對墻角坐”,婚慶音樂曲牌,婚禮飲食、窗花、拉花、服飾等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tǒng)婚俗逐漸淡化,繁多的婚俗禮儀逐漸被淡忘,出現(xiàn)瀕危狀況,亟需保護。當?shù)卣臀幕块T對井陘婚俗的傳承與保護做了大量工作,《井陘縣志》、《井陘歷史文化》中對婚俗都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記載,成立婚慶禮儀公司和民間婚俗保護學會,制定《井陘婚俗保護實施方案》,計劃研究出版《井陘婚俗》專著,通過對婚俗的全面研究和成立更多的婚慶文化公司等方式廣泛推介傳統(tǒng)婚禮習俗,發(fā)展婚俗文化產業(yè),取得社會和經濟的雙重效益。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