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臺戲臺位于安義東南約10公里的西山梅嶺之麓、石鼻鎮(zhèn)京臺村中央。清乾隆十年(1745)秋建,1917年重修。原屬劉氏宗廟附屬建筑。1987年11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京臺古戲臺座南朝北,占地面積為86平方米,屬磚木結(jié)構(gòu)。墻面采用空斗式。戲臺通高7.5米,寬10米,深8.5米,柱22根,檐柱口徑30厘米。戲臺分前臺、附臺、走廊、后臺。
戲臺由臺基、臺身及屋頂組成。臺基高1.7米,高高的臺基在臺板之下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空箱狀,而使聲音產(chǎn)生共鳴。
戲臺屋頂為四阿斗狀,前臺飛檐翹角。屋頂用瓦作溝,灰瓦蓋面,滴水加蓋石灰瓦頭。脊頂中央安置有瓷瓶,瓶中插三支鐵戟。屋脊兩端設(shè)有磚質(zhì)吻。山墻似一條昂首翹尾的大蜈蚣,故名蜈蚣墻。臺身的大木結(jié)構(gòu)為穿斗式四貼組成,戲臺平面呈“凸”字型。臺基上安裝有石掛,檐口下裝有木質(zhì)槽道,不演出時,可裝上掛板,整個戲臺全封閉起來。戲臺中央設(shè)有藻井,由210個龍頭斗拱層層疊疊地托起四方形的藻井蓋。
戲臺臺柱與桁梁的斜撐,全部是雕刻的獅子、鹿、鳳凰等裝飾件,所有附屬裝飾都雕刻著百姓喜聞樂見,且寓意深刻的圖案。
戲臺布景區(qū)有一幅古畫,長3.25米,高1.93米。古畫采用單線描平涂法,描繪了一個喜慶豐收的農(nóng)家樂場面。在戲臺后臺的白色石灰墻面上,遺存有以朱色、墨色書寫的當年劇團在此處演出的劇目安排表。
京臺古戲臺具有典型的江南建筑特色,為研究清代的民間建筑的特點、風格、裝飾;研究江南地區(qū)的戲劇史;研究清代的封建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
信息來源:市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