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秧歌的最早形式是廟會秧歌,俗稱老秧歌。每逢春節(jié),由廟會會長選擇傘頭,組織秧歌排練。正月初二(也有初七、八的)“起秧歌”前,先由會長率領(lǐng)秧歌隊拜廟,借此驅(qū)惡逐邪,求得當年風調(diào)雨順,人人平安。經(jīng)千年沿革發(fā)展,它已構(gòu)成以民間舞蹈為主體,集民間音樂、美術(shù)、工藝、戲曲、文學(xué)、雜耍、拳術(shù)等為一爐的綜合民間藝術(shù)。挨家挨戶拜年,俗稱“排門秧歌”或“沿門秧歌”。據(jù)說,秧歌隊到了哪家,哪家便可除災(zāi)滅禍,可保四季平安。所以,人們總是情不自禁地融入這一活動,鬧它個驚天動地,歡天喜地。故稱“鬧秧歌”,“鬧紅火”?梢姡把砀琛币辉~有兩層意思:從廣義講,它是春節(jié)一切文藝活動的總稱,從狹義講,則是秧歌隊進行集體舞蹈表演。 子長老秧歌全由男性組成,少則二三十人,多則近百人。男角叫“挎鼓子”,頭扎紙花,手執(zhí)短棒,一身武士打扮,動作剛勁威武;女角由男性扮演,故名“包頭的”或“裝身子”,頭上包巾插花,上穿綢緞彩服,下連蓋腳裙,手執(zhí)彩扇,步履平衡,扭如水漂,嫻靜文雅,秧歌的主要道具有傘、扇、長綢等。秧歌對動作和步伐非常講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以傘、長綢、徒手為主編排動作,一類以彩扇編排動作。傘、綢、徒手其手的基本動作主要有:單擺手,雙擺手、單翻手、雙翻手;基本步伐有:平步、十字步、三步一停、跨角步、穿插步、前撲步、翻手變身單跳步等。彩扇秧歌手的動作主要有“端扇、按扇、抱扇、開扇、合扇、橫立扇、豎立扇、倒扇、擰扇等;基本步伐有:平步雙花、平步拉扇、劃扇十字步、碎步纏扇、碎步拋扇等。男女動作相同、氣質(zhì)各異。秧歌主要通過“過街(路)”和“扎場”兩種形式,進行秧歌活動。主要分為:“拜廟秧歌”、“拜年秧歌”、“彩門秧歌”、“踩場秧歌”、“花燈秧歌”、“九曲秧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