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籃馬燈舞原名“串馬燈”,以馬燈和花籃道具命名。一般用于元宵節(jié)慶廟會中。主要盛行于松江區(qū)新浜鎮(zhèn),歷史上曾有“山歌馬燈鄉(xiāng)”之稱。
全鎮(zhèn)每村都有串馬燈,每逢元宵佳節(jié),村村組織燈隊,一般第一夜先在廟場齊燈串舞,點燈的火種要從廟里迎請,然后進(jìn)入本村逐家登門。村民們則家家煮菜備酒,邀集親友前來觀賞和品嘗,并備好“紅紙包”,饋贈燈隊。第二夜起按邀發(fā)帖子為序,開始去別村相互串舞。每到夜晚,在敲打的鑼鼓聲中,馬、花籃紛紛亮起燈火,村莊燈光閃爍,時隱時現(xiàn),五光十色,氣氛熱烈,場面壯觀。整個活動要持續(xù)到正月底才收燈結(jié)束。
花籃馬燈舞初期只有4馬4花籃。燈隊身穿戲裝,扮演《水滸》、《白蛇傳》、《呂純陽三戲白牡丹》等劇目中的角色。后經(jīng)民間藝人不斷充實,出現(xiàn)了6馬6花籃、8馬8花籃等,甚至有2支燈隊混合會串的情景。為了便于隊形變位有條不紊,又增添了黃綢大撐傘8頂,身穿彩衣的傘燈女8人及身穿彩衣、手提花籃的花燈女8人。燈隊中的女角均由男性裝扮。在表演形式上,開始僅借用“-”的點數(shù)而變化的各種隊型和稱呼。后又穿插了“被拍”、“碗架”、“雙推磨”、“里路城”、“外路城”、“野貓洞”、“大定勝”、“六疙瘩”、“打回龍”、“嵌寶如意”、“斷橋相會”等31種圖案。當(dāng)?shù)氐拿耖g順口溜將之形容為“嵌寶如意野貓洞,八角落線大定勝,碗架被拍打回空,斷橋相會雙推磨,天地銀鵝至尊寶,梅花長三加板凳”。
花籃馬燈舞一般在晚間出燈,燈隊手執(zhí)花籃、彩馬、水擔(dān)、合缽、藥箱、黃綢大傘等道具,點燃小紅燭,在民間打擊樂“七字鑼”時急時緩的伴奏中,不斷變幻隊型節(jié)奏,0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