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龍山東麓,孫水河九曲回腸,沖破層巒疊嶂,來到湘中腹地——楓坪。這里古為梅山峒蠻聚居之地,俗稱“下梅”,我國首批民族自治縣之一——“連道”的縣治,就設在其下游不到3公里的楊市。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綻放著一朵穿越千年歷史的優(yōu)秀民間藝術奇葩——楓坪儺面獅子舞。
楓坪儺獅舞起源于明朝萬歷年間,盛行于清代、近代,至今約600年,是一項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一項傳統(tǒng)文藝活動,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傳播范圍之廣,流傳時間之長可謂當?shù)厮囆g文化之最。楓坪儺獅舞目前記載有傳承人的追溯可考究至18代以上。
儺獅舞是湘中地區(qū)優(yōu)秀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助興,在漣源楓坪尤為甚行。每逢佳節(jié),舞獅隊帶好面具著裝上場,競相表演,異彩紛呈,集武術、舞蹈、鑼鼓于一身,并帶有濃郁的祭神、祭祖色彩。楓坪儺獅舞以30至40人組成,將近300人參與。舞獅造型頗多,從起勢、常態(tài)、奮進、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fā)威、過山、越澗、上樓臺等,惟妙惟肖。拳術表演,棍、棒、锏、叉、大刀、單刀、雙刀、流星等一應俱全,表演者打著赤膊,做出一副威武、雄壯的樣子,一個個英姿煥發(fā),叫人喝彩。
楓坪儺獅舞是在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中滋生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既具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又有“梅山文化”的深刻烙印,是湘中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璀璨亮點,老輩傳承下來108個故事,從周期時代一直演到近代,映射著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程。它豐富的內(nèi)涵,悠久的歷史,別具一格的表現(xiàn)形式,歷來被廣大農(nóng)民群眾所喜愛,被世人所認同。它存在是合理的存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予以整理、保留、研究、開發(fā)、傳承,對社會、對繼承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