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摔跤作為一項傳統(tǒng)體育活動,在我國各民族中都比較常見,在云南省尤以彝族為甚。其中,石林縣和元謀縣彝族摔跤活動的群眾基礎最為廣泛,最受群眾歡迎。元謀縣小涼山鄉(xiāng)彝族摔跤,彝語稱為“格”,表示力量、技術的意思,是一項古老的為廣大青少年男子喜愛的體育運動,它能強健身體,鼓舞斗志,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給大家?guī)須g樂。摔跤表現(xiàn)著彝族人民的勇敢堅強和不屈不撓精神,與彝族自古尚武的觀念和習俗密切相關。石林彝族自……[詳細] |
![]() | 糯黑村位于昆明石林風景名勝區(qū)東部約25公里處,“九(鄉(xiāng))石(林)阿(廬古洞)”旅游專線公路穿村而過,屬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圭山鎮(zhèn)的彝族撒尼村寨,分大、小糯黑兩個自然村,全村現(xiàn)有363戶,1392人。人均耕地面積2.7畝,人均收入1400元(2004年)。全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平均海拔1985米,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約86%,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糯黑村原名“藤子哨”,“糯黑”為彝語,……[詳細] |
![]() | 石林大三弦舞大三弦舞的歷史流源無文字記載,從流傳地區(qū)和舞蹈形式來看,大三弦舞是彝族撒尼人、阿細人相互交流的產(chǎn)物。石林彝族自治縣與彌勒縣山水相連,石林的撒尼人和彌勒的阿細人就像親兄弟,在長期共同勞動、生活過程中,相互學習彼此的文化和歌舞藝術,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舞蹈體系并發(fā)展至今。石林彝族撒尼大三弦舞是表現(xiàn)生產(chǎn)、生活及歡樂情緒的自娛自樂性集體舞蹈。節(jié)奏為5/4拍,男子身背大三弦跟隨笛子的伴奏,自彈舞動,……[詳細] |
![]() | 彝族(撒尼)刺繡是一門具有極強裝飾性的傳統(tǒng)刺繡美術工藝,流傳于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支系撒尼人主要聚居區(qū),其中以挑花為主要刺繡工藝。撒尼挑花又叫撒尼十字繡,起源于唐宋時期,成熟于明、清時期。長期以來,經(jīng)過一代代撒尼婦女的精挑細繡,這門工藝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搭配、精美的圖案構思、巧妙的圖案組合、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凸顯出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力。彝族(撒尼)刺繡的主要花樣有三弦花、八角花、八瓣花、太陽花、羊……[詳細] |
![]() | 阿細跳月:阿細跳月最早流傳于路南圭山和彌勒縣山區(qū),是彝族阿細支系最喜愛的一種民間集體舞,跳月又名跳樂,阿細語稱為高斯比,意為快樂的跳,撒尼語稱之為三弦比即三弦舞。據(jù)說它是由阿細古老的民間舞蹈老人舞發(fā)展而來。在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火把節(jié)里各村的人們常相聚在一起,進行各種娛樂,而跳月則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之一。平時,當皎潔的明月掛在天空,小伙子用竹笛吹起燎人心動的旋律,大三弦彈起熱情奔放的曲調,于是在場……[詳細] |
![]() | 《阿詩瑪》是流傳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敘事長詩。它使用口傳詩體語言,講述或演唱阿詩瑪?shù)墓适隆0⒃姮敳磺粨系赝瑥姍鄤萘ψ鞫窢幍墓适,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丑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栋⒃姮敗返脑螒B(tài)是用撒尼彝語創(chuàng)作的,是撒尼人民經(jīng)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集體智慧結晶,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主要流傳于云南省石林彝……[詳細] |
![]() | 云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之撒尼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分布于云南省石林縣境內。他們勤勞、善良、活潑。別以為撒尼人與撒梅人的名稱只差一個字,服飾會很相似,其實撒尼人與撒梅人的服飾截然不同。著名影片《阿詩瑪》就是根據(jù)彝族撒尼人著名民間長詩改編的。影片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們來到阿詩瑪?shù)墓枢l(xiāng)——石林。影片中阿詩瑪和阿黑哥的服飾就是彝族撒尼人的服飾。撒尼人的服飾在彝族可是頗具特色的。撒尼男子是用麻布縫制的對襟式無袖短褂,繡……[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