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詩瑪》是流傳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敘事長詩。它使用口傳詩體語言,講述或演唱阿詩瑪?shù)墓适隆0⒃姮敳磺粨系赝瑥姍鄤萘ψ鞫窢幍墓适,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丑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阿詩瑪》的原形態(tài)是用撒尼彝語創(chuàng)作的,是撒尼人民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集體智慧結晶,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主要流傳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撒尼人聚居區(qū),分為南北兩個大同小異的流派!栋⒃姮敗芬晕逖跃鋫鞒渲惺褂昧朔P、夸張、諷刺等手法和諧音、頂針、拈連、比喻等技巧,內容和形式完美統(tǒng)一。其作為敘事詩可講述也可傳唱,唱調有“喜調”、“老人調”、“悲調”、“哭調”、“罵調”等,傳唱沒有固定的場合,可在婚嫁、祭祀、葬儀、勞動、生活等多種不同場合中傳唱、講述。
《阿詩瑪》自20世紀50年代初在有關刊物上發(fā)表漢文整理本以來,被翻譯成英、法、德、西班牙、俄、日、韓等多種語言在海外流傳,在日本還被改編成廣播劇、歌舞劇、兒童劇等藝術形式。在國內,《阿詩瑪》被改編成電影及京劇、滇劇、歌劇、舞劇、撒尼劇等在各地上演。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聲音樂歌舞片《阿詩瑪》,于1982年獲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屆國際音樂最佳舞蹈片獎。
隨著生活方式、教育體制以及少數(shù)民族語言使用的社會空間的改變,《阿詩瑪》的傳承正面臨著危機。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