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母湛氏,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以教子有方、寬厚待人著稱,與孟子的母親、歐陽修的母親、岳飛的母親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
湛氏,出生于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市南村(今新干縣金川鎮(zhèn)),家境貧寒,早年喪父,從小跟母親學習紡紗織布。湛氏十六歲那年,被吳國揚武將軍陶丹納為妾,生陶侃。幾年后陶丹病逝。由于時局混亂,家道中落,湛氏只好攜陶侃回新干娘家,以紡織謀生,供陶侃讀書。童年時的陶侃貪玩,讀書不用功,湛氏用織布梭子啟發(fā)陶侃,使其明白“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道理,陶侃從此非常珍惜時間,發(fā)奮苦讀,終于成才。
一天大雪,陶侃的朋友鄱陽孝廉范逵來訪。陶侃因家貧,沒有什么招待朋友,心中焦慮。母親看在眼里,安慰他說,你只管留客吧,我會設法招待好你的朋友。她悄悄剪下頭上的長發(fā)換成酒菜。又卷起鋪床的干草切細,喂范逵的馬。范逵事后感嘆:“非此母不生此子!”
陶侃經人引薦去外地做官,臨走時,湛氏拿出一個包袱給陶侃讓他帶上。陶侃到任后打開包袱,里面包著一坯土塊、一只土碗和一塊白色土布(俗稱“河布”),陶侃領悟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后來他在仕途上不負母親所望,做到正直為人,清白為官,世代贊譽。
陶侃在尋陽做鑒察魚梁官吏時,派人送一陶罐腌魚給母親。母親把原罐封好交給送來的人退還,同時附了一封信責備陶侃,說“你做小官,拿公家的東西來送給我,不但對我毫無裨益,反而增加我的憂慮!
教子惜陰、截發(fā)筵賓、送子“三土”、封壇退魚乍等陶母教子故事,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展示了古代賢母湛氏善良敦厚、正直無私的高尚品德。陶母教子故事,從魏晉開始流傳至今,在其故里新干更是婦孺皆知,膾炙人口。近年來,新干縣宣傳文化部門編寫了《陶母傳奇》、創(chuàng)作演出了《陶母截發(fā)》,四集連續(xù)故事《陶母傳奇》在吉安電視臺《廬陵時聞》中播講。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 )人,后徙居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 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后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獲贈大司馬,謚號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孫為著名田園詩人......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