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獅象燈》(以下簡稱獅燈),是萬安縣民間燈彩,流傳在萬安縣澗田、武術、寶山鄉(xiāng),興國縣的永豐鄉(xiāng),贛縣田村鄉(xiāng)等。它是由紙糊篾扎成麒麟、獅子、象等形象的燈具,分別由四人各執(zhí)一燈進行表演。
相傳唐朝中期,本縣龍泉鄉(xiāng)江東一帶久旱無雨,為了求雨,村民們根據(jù)古代有關麒麟坐屋頂能避邪,獅子守大門定繁榮,大象進門廳多富貴的傳說,)用篾子扎成麒麟、獅子、象,糊上彩紙和彩布,下面裝上手柄,用手舉著不斷擺動,走村串戶,到各地游舞玩耍,祈求吉祥。流傳下來,便是獨具民間風味的麒麟獅象燈。
據(jù)清同治十二年新修的《萬安縣志》方輿志風俗篇中記載:元霄夜間群執(zhí)歌本曼聲唱之扮燈者或擎或跨據(jù)老藝人賴渭莊(1892年生,萬安縣澗田鄉(xiāng)人)介紹:相傳唐朝時,有一年萬安上鄉(xiāng)河東一帶天降災難,久旱無雨,民不聊生。為了求得風調雨順,山民們祈求麒麟、獅子、大象幫助他們。因為萬安自古有麒麟坐屋項壓邪;獅子守大門繁榮;大象進家門富貴的說法。山民們在屋項中央放一只麒麟,曰麒麟為王;在祠堂門兩側安放獅子,曰獅為衛(wèi);在屋項兩角安上兩只象,曰象為伍。恰巧,第二年這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此后,山民們就用竹篾扎制了麒麟、獅、象形彩燈掛在廳堂或擎著在屋場舞玩,以表達自己的美好愿望。1986年,該節(jié)目參加全省民間音樂舞蹈表演獲優(yōu)秀表演獎。同年,該節(jié)目還參加了江西省首屆廬山藝術博覽會演出。
獅燈在每年春節(jié)期間表演。除在祠堂表演外,還可以走村串戶,男、女均可以玩。走村串戶時,獅燈按吉祥燈、麒麟、綠獅、紅獅(或黃獅)、大象的次序排列?斓酱蹇跁r,鑼鼓隊就起家伙(敲響鑼鼓),村里的男女老少就會涌到村口,鳴鞭炮迎接。
麒麟獅象燈由4只彩燈組成:一是紫色麒麟,二是紅色獅子,三是杏色獅子,四是白色大象。有的地方還加上兩只瓶狀彩燈。象征意義是:麒麟象征吉祥如意,國泰民安;獅子象征民族強盛,發(fā)達興旺;大象象征豬肥牛壯,萬象更新。表演過程分為:出春、四門大開、朝壇、滾球、穿花、纏柱6個套路,動作急緩相向,動靜結合,有合有散,形象逼真,動作多變,引人入勝。表演時,用大鼓,大、小鈸,大、小鑼,嗩吶,吶子等民間樂器伴奏,吹奏《瓜子仁》、《十杯酒》、《下山虎》等輕松活潑的民間曲牌,氣氛十分熱烈。
獅燈表演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和套路,他們到村莊后,首先念誦贊詞,詞是根據(jù)不同的地點、對象臨時現(xiàn)編的。如:獅燈送福,子孫滿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麒麟獅象賀新年,家家幸福日子甜,麒麟獅象祝元霄,倉滿豬肥人人笑等。贊畢就進行表演。先跳十字、匯合等隊形,表示四門大開,給大家?guī)硭姆截攲殻蝗缓筇逢籼鴦幼鞒瘔,即圍住戲臺(凡大村莊都有戲臺,即壇臺)不停地走動,表示消災辟邪,祈求吉祥。最后,獅子將繡球、麒麟將玉皇大帝的玉書,白象將觀音0的凈水瓶賜給人間,名曰纏柱。寓意接住了繡球就會找到好姻緣;聽了玉書的勸導就能從善;用了凈水瓶的水,就會逢兇化吉。纏柱表示通過跳了獅燈就把幸福緊緊纏住了。此時,村民們便爭先恐后地將麒麟和獅子的胡須撕下一些,貼在自家門楣上,意思是留下了獅威,能消災免難。
獅燈的道具均用竹篾編成骨架,細繩連接而成,制作精巧,舞動起來輕快自如。頭、尾兩處各裝一根用以操作的竹柄,骨架外用彩紙剪成鬃毛粘貼,眼睛用蛋殼或乒乓球做,中間裝一個電池的小燈泡,使之有神,栩栩如生。在武術鄉(xiāng)的獅隊,還要做上兩只瓶狀的吉祥燈在隊前引路。
伴奏音樂由打擊樂和萬安鄉(xiāng)土小調組成,節(jié)奏明快,情緒熱烈。
保護麒麟獅象燈對研究和弘揚麒麟文化,研究歷史,弘揚民俗民間文化藝術,增進團結,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較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