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開天東岳為首
天下名山無數(shù),歷代帝王和蕓蕓眾生何以獨尊東岳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辟地的盤古說起。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jīng)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后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終于溢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岳,左臂變成了南岳,右臂變成了北岳,兩腳變成了西岳,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fā)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
因為盤古開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司馬遷與“重于泰山,輕于鴻毛”
西漢著名的歷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對泰山的欽敬之情是眾所周知的。
西漢元封元年,漢武帝第一次封禪泰山,司馬遷的父親作為史官,本應來泰山參加封禪,但是他卻因故留在洛陽。他對參加封禪視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東行參加封禪大典,令他異常遺憾和失望,終于憂鎖成疾,臥床不起。這時,恰好司馬遷外游歸來與父親相見,于是他握著司馬遷的手流著淚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遠祖還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長,后世逐漸衰弱,難道天將滅絕于我嗎?你如果能繼任太史官職,那就能繼承祖業(yè)了。現(xiàn)在漢朝的天子繼承了數(shù)千年來封禪泰山的大統(tǒng),封禪于泰山,而我卻不能隨行,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會繼任太史官職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書立說的意愿。"
司馬遷從父親的言談話語之中看出參加封禪泰山的大典對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馬遷沒有辜負父親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宮刑之后,仍矢志不移,決心忍辱完成父親未競之業(yè)。他在給好友任安的《報任安書》中,表達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寫作《史記》的意圖和完成的決心。就在這篇著名的書信之中,司馬遷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可見,在司馬遷的心目中,泰山是一個莊重、威嚴、雄偉可親的象征。
后來,人們使用"泰山""鴻毛"這兩種輕重反差極大的物體來比喻輕重懸殊的兩種事情。
碧霞元君的來歷
凡是爬泰山的人,不論內(nèi)客還是外賓,沒有不拜見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舍錢鈔;有的虔誠叩首,五體投地。據(jù)說,碧霞元君能為眾生賜福,消病去災,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繚繞不絕,每年春天,都有許多人從外地紛至沓來,進香許愿。可是,他們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來歷。
傳說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統(tǒng)一,武王認為大臣們開國有功,應該重重有賞?墒牵雭硐肴,卻找不出合適的禮物,最后,武王還真想出了個絕頂?shù)暮弥饕猓讶珖念I地都分給大臣們。這樣以來,既顯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說明他對大臣們的信任;同時考驗大臣們是否真的忠君報國;再者,武王這樣也就輕松愉快,落得清閑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權交給了軍師姜子牙,讓他分封諸侯。
卻說姜子牙分封諸侯,封來封去把全國其他的名山大川、風水寶地都封盡了,就留下了一座東岳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是個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準備把泰山留給自己,可誰知半路里又殺出個程咬金,武王的護駕大將黃飛虎找上門來,非要把泰山封給他不可。兩人正在商榷,不知誰又走漏了風聲,黃飛虎的妹妹黃妃也來找姜子牙要地盤,說是武王答應她,要她來找姜子牙。這下可好了,三個都看準了泰山這塊寶地,可總不能都去坐呀!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黃氏兄妹就夠姜子牙纏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頭。不過放棄了也怪可惜,他見黃氏兄妹一個憑護駕有功,一個仗武王后臺,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就賭氣地對他們說:"好了二位,誰也別爭,誰也別搶,憑自己的本事,誰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誰的。"黃飛虎一聽,不禁拍手叫絕。他想:憑我一身氣力,泰山還能有黃妃的份?可是,身單力孤的黃紀,也沒有一點懼色,一口應允了。
黃飛虎是個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武夫,比賽日期一到,便騎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從京都直奔泰山。黃妃為比賽絞盡了腦汁,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比賽一開始,她先將自己的鞋子脫下一只,使了個神法,將鞋子扔到玉皇頂上,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趕來。等到黃妃爬上泰山,兄長早在南天門上等得不耐煩了。
他見黃妃姍姍來遲,便對她說:"不行就是不行,別逞能。這回你該服氣了吧?"。
"真是豈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為你在路上出了什么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繞道趕來。"黃妃一本正經(jīng)地說。
"你別胡攪蠻纏,你說先到,有何證據(jù)?"黃飛虎還真有點著急。
"證據(jù)嗎?當然有,你來看吧。"
黃飛虎跟著妹妹來到玉皇頂,只見黃妃的一只繡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盡管有證有據(jù),黃飛虎卻從心里不服氣,不禁斥責妹妹:"你;^。"黃妃不緊不慢地說:"憑本事嘛,怎么是;^?"黃妃自知紙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長一人好對付,等姜子牙他們來就麻煩了。她作出無可奈何的樣子對兄長說:"咱們兄妹二人,本該是你敬我讓,不分你我才是。這樣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們共管泰山總可以了吧?"這樣一來,先來的黃飛虎倒做了不曉世理的孬種;后到的黃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個黃飛虎氣得直翻白眼。可也沒有辦法,誰讓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應了。
等姜子牙趕來,一看便知道黃飛虎上了妹妹的當。可是他見黃氏兄妹都協(xié)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說破,只好將計就計,把黃飛虎封為泰山神,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一個在山下天貺殿,一個在山頂碧霞祠。
泰山奶奶
泰山奶奶選地方的時候,曾到過徂徠山一次,她發(fā)現(xiàn)太平頂周圍有一片大荒地,長滿各種各樣的藥材,還有各種花草,共三百多種。泰山奶奶很喜歡這個地方和這些花,就給這個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長久居住以后,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徠山賞花。
她來的時候,讓人用小車推著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車轍印,這就是車轍山的來歷。
她認為這些花雖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從泰山上領來一個和尚,讓他在花坡為她養(yǎng)花養(yǎng)藥,所以花坡旁還有個山,樣子很象一個和尚的頭頂,叫"和尚頭"。
和尚就常年在這里為泰山奶奶澆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來了,和尚就向她提了幾個問題,讓他老人家想辦法:第一,這里水不充足;第二,這里經(jīng)常有牛來吃花。泰山奶奶根據(jù)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點了兩個池,一個叫"上池",一個叫"下池",兩池水供澆花用;在人們進山經(jīng)常走過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來了兩塊石頭,叫"夾牛石",如果牛到這里,就會被夾住。
第三年她又來了,坐在一個地方歇了一會兒,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條和荊條纏一纏還繼續(xù)穿。泰山奶奶覺得很可憐,覺得應該給老百姓點兒施舍,于是她把頭上的簪子拔下一個說:"你變作一個錐子,為老百姓錐鞋。"
這簪子就變了個閃閃發(fā)光的錐山。她又讓葛條和荊條圍著錐山轉(zhuǎn)了一圈,讓老百姓補鞋用。
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見到了和尚,跟他說:"你的花養(yǎng)得不錯,可還沒達到我的要求。"
和尚說:"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個辦法既要澆了花,又不能讓它澇了。"
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來個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澇,它總是一點一滴地往下淌水澆花。它就是現(xiàn)在的"滴嗒泉"。
泰山奶奶后來又覺得每年都這樣來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對和尚說:"你能不能給我想個辦法,讓我每年來了能舒舒服服住幾天?"
和尚說:"你讓底下那些人給你修個觀音樓吧!"
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裝成一個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里叫老百姓給泰山奶奶蓋個觀音樓。老百姓就獻石獻料,在花坡上蓋了個觀音樓。
泰山奶奶覺得老百姓出了力,也應該酬謝酬謝,于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個大縫,縫里有兩個甕,一個叫"米甕",一個叫"面甕",在這兩個甕里種莊稼,年年都大豐收。老百姓上山來拾柴,吃完了煎餅,用包煎餅的包袱從甕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
后來,泰山奶奶邀了她身邊的男女隨從一起來看花。這樣呢,上廁所就很不方便,于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現(xiàn)了三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叫"三人不見面"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帶著回去,可是沒法拿。她的一個女隨從就對她說:"你不是帶著臉盆、鏡子和梳頭匣嗎?咱把花裝在梳頭匣里不行嗎?"
泰山奶奶說可以。打開梳頭匣,里面有把梳子和一個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帶走了,覺得簪子沒什么用,就隨手丟下山去了,時間長了,就變成了一塊很象簪子的石頭。
岱宗坊
相傳,當年碧霞元君為了獨占泰山,用各種方法,戰(zhàn)勝了很多對手,終于成了一山之主。雖如此,碧霞元君仍貪得無厭。她依仗自己父親玉皇大帝的權勢,不斷將管轄范圍向四周擴張。這樣便引起了各方神仙的憤慨,大家紛紛到掌管封神大權的姜子牙那里去告狀。
一天,姜子牙帶著《封神榜》來到泰山,給碧霞元君劃定管轄范圍:從泰山極頂算起,四周各管五十里。碧霞元君嫌管的地面小,當場就和姜子牙爭吵起來。
姜子牙不氣不火,好言勸道:"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