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花棚俗稱“跳儺”,明朝末年隨福建福州府蒲昌縣珠機巷大井頭村民遷居化州時傳入。據(jù)考證,“儺”源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祭祀儀式,以戴木制面具為特征,先有儺舞后有儺戲。經(jīng)不斷的改良及提煉,與當?shù)亓曀紫嘟Y(jié)合,形成具有古樸濃郁和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舞蹈,數(shù)百年經(jīng)久不衰,一直流傳至今。
所跳花棚,乃用竹子稻草在田頭村邊搭建之草棚,掛上大紅燈籠及鮮花,演員少則十多人多至百人,飾以“七十二賢”及各種花草。跳棚舞有固定的演唱臺本,分為接神、安座、開棚門、小孩兒、秀才、后生唱歌、鋤田等18場,內(nèi)容多為農(nóng)事耕耘、男女情感、生活趣談,旨在驅(qū)邪除惡,祈求風調(diào)雨順、物富民安、五谷豐登。
每年秋收過后,化州官橋中火嶂一帶村民,在村邊田頭搭起草棚,跳起原始粗獷的民俗舞“跳花棚”。表演者穿著古代服裝,戴著怪異面具,手持斧頭、鐮刀、鋤頭等道具,在鑼鼓號角伴奏下,邊唱邊舞,抒發(fā)“驅(qū)邪除惡,物阜民安”的喜悅心情。每到“跳花棚”表演的日子,都會吸引四鄰八鄉(xiāng)的人扶老攜幼前來觀看,盛況空前。“秋光好,跳棚舞,慶豐收,1無。”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化州“跳棚舞”進入全盛時期的寫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農(nóng)村的文化生活呈多元化,化州“跳花棚”一枝獨秀的風光不再,到上世紀90年代日漸式微,曾一度瀕臨失傳,如今在當?shù)匚幕块T的重視之下,才化險為夷。
跳花棚反映了農(nóng)耕文化形成的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當時當?shù)厣鐣蜕a(chǎn)力發(fā)展情況的一個重要歷史物證,是研究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