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圍子”是流傳在西鄉(xiāng)縣白龍?zhí)拎l(xiāng)貫溪村的一種民間小歌舞。它通過載歌載舞和幽默詼諧的表演展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
長期流傳地圍子的貫溪村,地處牧馬河邊,過去當?shù)卮迕駷榻鉀Q貫溪渡口橋、船維修資金,曾組織“船橋會”。每當春節(jié)耍燈,就由這一民間組織籌備地圍子等節(jié)目的演出。當?shù)厮自捳f“三年不要燈,人死馬遭瘟”。燈會有會首、燈頭(監(jiān)使)和會員,會首由群眾選舉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由他指定燈頭,組織安排演出。燈會每年收入就用于修廟、造船和架橋。
“耍燈”又稱“鬧社火”,是當?shù)馗鞣N民間文藝節(jié)目的綜合表演。地圍子是整個耍燈隊伍中的中心節(jié)目,常和“打鑼镲”、“跑竹馬”、“火獅子”等同場演出。
演出程序是:緊隨燈隊進入場地后,先由十二盞生肖燈(竹篾扎制)圍成圈,文、武樂隊分東西站兩邊,男角站在前排,女角坐在后排,全體面向主人門首。接著一對排燈上場繞一圈,再由火獅子在引獅郎的帶領(lǐng)下進場表演后,奔向主人門前。領(lǐng)獅人對主人致祝賀詞,獅子走進房內(nèi),臥在神龕前,主人和善男信女跪在獅子面前,供奉香火,祈求富貴平安。有的還將嬰兒交給引獅郎,給嬰兒取名字,以求獅神保佑。隨之獅子再到其余各家門前拜神掃瘟,最后回到場地,臥等天明。此刻,場上燈火通紅,開始一個接一個表演地圍子節(jié)目。
地圍子溶說、唱、舞以及雜技、武術(shù)于一體,選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既有嬉戲逗趣的民間小戲,又有別致的舞段配合穿插,使表演生動、活潑。據(jù)調(diào)查,至今在民間流傳的尚有三十多個節(jié)目,如《鯉魚招親》、《販茶》、《賈金蓮趕船》、《柳二姐趕會》、《頂燈》等。這些劇目往往在開場、收場和演唱的間隔配以“顫步”、“彈腿撲步”等組成的雙人舞段組合,以串富、渲染劇情的發(fā)展。
地圍子的表演以男、女閃膝形成的“顫步”動作構(gòu)成獨特動律。特別是女性的閃膝和兩臂前后小擺動,突出了腰胯的扭擺,具有陜南女性內(nèi)秀文雅的風韻。而男性的“彈腿撲步”、“大拜三拜”、“青蛙曬肚”等動作顯得灑脫、幽默。其中也吸收了戲曲、雜技、武術(shù)的動作,及一部分生活勞動動作的模擬,如“采茶”、“撐船”等。
地圍子的音樂豐富多彩,節(jié)奏明快,富有跳躍性。凡在民間流傳較廣的山歌、小調(diào)、曲子、花鼓子及陜南地方小戲端公調(diào)、八岔子的音樂無不被地圍子所吸收。有時同一曲調(diào)運用于三個不同的劇目之中、有時同一出戲中卻出現(xiàn)花鼓、端公、小調(diào)等幾種不同風格的曲調(diào)。加之,演員根據(jù)劇情和自己的嗓音條件任意選擇民間曲調(diào),進行創(chuàng)造發(fā)揮以及有機地運用幫腔、襯腔和打擊樂的靈活伴奏,既烘托了氣氛,又增添了熱烈歡快的鮮明地方特色。
服飾大多采用戲曲眼裝。男角武生裝扮,女角扮作花旦。由于過去山區(qū)條件有限,也多在日常著裝的基礎(chǔ)上加以美化。如男角頭頂用紅布包裹,兩鬢角插兩束黃表紙花,麻板草鞋尖上扎兩朵紅絨球。旦角多系男扮女裝,用黑絲帕子將頭包嚴,鬢角插花,戴耳環(huán)、手鐲和戒指,身著彩農(nóng)彩褲,扮成年輕姑娘。
道具主要有花扇、草帽、馬鞭和花手帕。小生多執(zhí)扇,花旦多拿手帕,花臉多揮馬鞭,莊稼人多戴草帽。早年演出,男角定要戴草帽,將草帽當成男角的象征,衡量演員的表演水平即以其草帽功、扇子功、手帕功的高低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