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潘公戲,習(xí)俗潘太公游春,是一種集歌舞、戲曲、雜耍、傀儡與假面雜扮于一體的表演藝術(shù)。流布于江西北部德安縣吳山、樟樹兩鄉(xiāng)的十二個村莊。每逢正月初一到元宵,十二個村莊中的桂、胡、李、陶四大家族都要舉行大型的花棚大會,白天祭祖游春,手端傀儡神像環(huán)村逐疫,送福千家,晚上聚集祖堂,演劇歡樂,慶賀新春。
演出時,在太公祖堂內(nèi)拉起一塊藍色布帳,稱為花棚。棚上傀儡表演,棚下假面舞唱,棚上棚下全套節(jié)目十九個。一個節(jié)目叫做一個斷本(段本),每個斷本約10分鐘?苡袑④、大尉、城隍、社令、秀才、少女,表演開山、走馬、奠酒、拜祭、游園、上街、觀花、采桑。棚下人扮傀儡,戴著面具,裝神、裝鬼、裝將軍、裝判官、裝和尚、裝農(nóng)夫,有武術(shù)、有雜技、翻扛踏蹺、裝態(tài)戲謔。這些斷本節(jié)目與宋代《武林舊事》中所記的“大小全棚傀儡舞隊”節(jié)目一脈相承,如查查鬼、賀豐年、瞎判官、耍和尚、夾棒、踏蹺等等。
太公戲一棚人員十六人,表演者稱為行鑼先生,他們頭戴大紅長帔冠帽,身穿藍色長袍,腰系紅帶,盛裝錦衣,眩耀華麗。
潘太公戲的樂隊稱樂部,演奏人員稱鼓樂師:一鼓一鑼一笛共三人。長笛聲聲,吹奏出古樸而幽遠的音樂,北宋江西詩人黃庭堅看了傀儡棚雜劇后曾經(jīng)寫道:“萬般盡被鬼神戲,看取人間傀儡棚,煩惱自無安腳處,從他鼓笛弄浮生”。這種擊鼓吹笛演出鬼神戲,深遠流長。
潘太公戲的演出,無論棚上的杖頭傀儡或棚下的假面演員,表演時都不開口演唱,而是由一位局外人站在花棚一旁代替劇中人唱念道白,這位局外人,班中藝人叫他為“參軍”。他以第三者的身份代唱代念,每做完一節(jié),棚內(nèi)演員便接腔打和,然后由參軍高呼一聲:“勤吹細打,請上花棚”。這時,鼓樂郎立即笛曲長吹,鼓樂齊鳴。這種形式,具有宋代傀儡戲的遺風(fēng)。
德安潘太公戲,據(jù)樟樹鄉(xiāng)族譜記載,約于北宋乾德年間(968),有京都汴梁人潘淳騫來到江州(九江)做官,帶來了都城的元宵舞隊花棚會。因他領(lǐng)兵剿匪,驅(qū)趕野獸,開荒種糧,為民造福,江州數(shù)縣百姓感恩戴德,便把潘家祖先——唐代護國法師潘太公敬以為神,建祠立廟,永鎮(zhèn)地方,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