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南河戲(第四批省級)
傳統(tǒng)戲劇德安南河戲流傳于德安縣西北一帶。清乾隆時期,湖北黃梅縣逃避水災的難民將黃梅采茶戲帶到德安并廣為傳播,后幾代德安民間藝人在黃梅采茶調(diào)(也稱下河調(diào))的基礎上吸收了漢劇的西皮、二黃和楚劇、彈腔的精華,同時又融合了本地土語小調(diào),逐步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德安民間藝人將其稱為南河戲。
南河戲的唱腔有板腔體、聯(lián)曲體和綜合體。板腔體有平板、漢腔、嘆腔、還魂腔、西皮、二黃等,平板(下河調(diào))系南河戲唱腔的主體,俗稱開口腔。平板、漢腔依據(jù)其基本曲調(diào)通過速度、旋律、節(jié)奏的變奏,音調(diào)的申展壓縮,演變成一字、火攻、對板、嚎啕、悶板、倒板等一系列板式,俗稱九板十三腔。南河戲的每出小戲均由幾首專用小調(diào)組合而成,稱之為聯(lián)曲體,是南河戲唱腔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河戲的綜合體則是以板腔體為主,再根據(jù)劇中人物和情緒的要求,穿插一些花腔、小調(diào)增色,常用在大劇目中。南河戲的角色分生、旦、凈、末、丑五行,以生、旦、丑行為主。主要代表性劇目有:《雙貴圖》、《牌環(huán)記》、《繡鞋記》、《羅帕記》、《山伯訪友》、《蔡鳴鳳辭店》、《湘子戲妻》等,詞體多為七字、十字句。
德安南河戲是中國最早黃梅戲的遺傳,至今仍保存了湖北黃梅戲最原始的劇目和表演形態(tài)(不用絲弦樂器伴奏,只沿用古老戲曲打擊樂及人聲幫腔伴奏伴唱);同時又融合了多劇種表演形態(tài),多聲腔演唱形式,是一份及其難得的原生態(tài)文化遺產(chǎn),對于認識中國地方戲曲風貌和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衍變有著活性與靜態(tài)的雙重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