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小說歌發(fā)源于福建省霞浦縣侯南鎮(zhèn)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畬族人口最為密集和文化積淀最為豐富的區(qū)域,堪稱閩東第一村。小說歌濫觴于清代,最初畬族歌手中一些能識字的人將漢族章回小說和評話唱本改編為本民族山歌口頭唱本和手抄唱本,后逐漸在本民族流傳的英雄人物事跡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生活、心理、語言特點創(chuàng)作了一些作品,如《高皇歌》、《歷期歌》、《鐘良弼》、《白蛇傳》、《十賢歌》、《鐘景祺》、《藍佃玉》等,由是形成小說歌。小說歌作為長篇故事歌,是畬族民眾創(chuàng)造的獨特的文學樣式和文化載體。
以其內容來看,畬族小說歌大都取材于我國民間戲曲、曲藝中流傳的故事,而與畬族的日常雜歌有別。其基本詩學特點是:一、敘事性強,有故事情節(jié);二、有嚴謹?shù)慕Y構章法,每篇由眾多的單首組成,單首的結構為四行,每行七字,類似漢語的“七絕”;三、運用多種技法對人物形象進行藝術加工;四、作者的署名被巧妙地隱藏在歌尾。
由于畬族小說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明快,音韻和諧,不用典故,不事夸張和粉飾,融敘事、詠物、抒情為一體,樸實真切,因而得到畬族民眾的廣泛認同。它不僅是畬族歌謠中的精髓,也是畬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和閩東地區(qū)最有特色的藝術類別。小說歌在畬族文化史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畬族文化發(fā)展中一個進步性的產物。
清末民初是小說歌的全盛階段,歌手很多。現(xiàn)存手抄本和口頭小說歌130本。健在的歌王傳人鐘昌堯既唱歌、傳歌,也搜集民歌,目前他搜集到一百六十多段一百多萬字的畬歌,已整理出了包括小說歌在內的五百多首。但鐘昌堯現(xiàn)已73歲,需要有傳承人來繼續(xù)他的事業(yè)。目前小說歌的傳承人正日益減少,而小說歌的創(chuàng)作則已基本停止,相關的搶救、保護工作亟待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