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是一個經歷了從游牧、游耕向農耕發(fā)展的少數(shù)民族。畬族的居住條件也經歷了從草寮、竹寮、土墻厝向磚木厝轉變的發(fā)展過程。畬族在明代大量遷居霞浦境內,初期多搭蓋簡易草棚棲身。畬族因普遍居住在窮鄉(xiāng)僻壤的山區(qū)地帶,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較為惡劣,所以畬族基本上屬于生活貧困的- 。到了清代中后期,農耕生產逐漸穩(wěn)定下來,畬族居住區(qū)才出現(xiàn)了“土墻厝”、“磚木厝”。
青福村以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畬族傳統(tǒng)建筑風格為主,具有南方丘陵地帶山居的特點。青福村的民居多為磚木厝,東西面有磚或泥筑成的山墻,山墻具有隔絕火災的作用,不承受屋頂重量,房間四壁多為木結構,各房間由木柱子支撐。木結構中有斗拱雀替等,一般都設置雕刻精美花紋及花卉人物的神龕。土墻厝通常是用泥巴夯實成墻。泥土中加入稻草增加韌性,然后用土墻柜一層層堆疊夯實成墻。墻上面橫架杉木,鋪上椽木,再蓋上當?shù)刈灾频耐镣。在鋪設土瓦時,以大瓦為陽作瓦槽,以小瓦為陰作瓦瓴,構成“陰陽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