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坎肩、戴斯達爾、麥賽海襪、準白、禮拜帽、蓋頭等。
坎肩的原料為布、綢、絹、麻等,有夾、棉、單等多種,冬夏均可穿用,可作內衣,也可作外衣,便于挽袖子洗小凈、干活,且不易受涼。
戴斯達爾是波斯語,意為纏頭巾,它源于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早期傳播伊斯蘭教時頭纏的“戴斯達爾”,色以白、黃為主。麥賽海襪是阿拉伯語,意為皮襪子,牛皮加工制成,潔凈光亮,結實耐用。伊斯蘭教規(guī)定,穆斯林每日五次禮拜須洗小凈,如果穿上麥賽海襪子可以免去小凈中的洗腳程序,用濕手在襪子的腳尖至腳后跟處抹一下即可代替。準白也是阿拉伯語,意即袍子,用棉布、化纖和毛料制作,有單、夾、棉、皮四種,款式近似現(xiàn)代的長大衣,領子為制服領口,色多為黑、白、灰三種。禮拜帽亦稱回回帽,系一種無沿小圓帽。回族在禮拜磕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戴無沿帽行動更為方便,遂發(fā)展成為一種服飾習俗。禮拜帽色以白、黑為主,也有灰、藍、綠色。白色回回帽多用棉布制作,有的用白線綰成,用于秋冬季節(jié)。因所處地區(qū)和教派不同,禮拜帽的樣式有集中類型,除圓帽外,還有圓邊角帽和尖頂六角帽。
蓋頭是回族等穆斯林婦女傳統(tǒng)的頭巾,用于遮蓋頭發(fā)、耳朵、脖子,露出面孔。伊斯蘭教把婦女頭發(fā)列為“羞體”,《古蘭經》強調指出,穆斯林婦女必須“俯首下視,遮其羞體”,為了遮發(fā),同時也為了防沙保潔,于是逐步形成了穆斯林婦女披蓋頭的習俗。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回族服飾是回族宗教信仰、生存環(huán)境、文化活動的生動寫照,也是回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