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冕寧藏族民歌趕馬調(diào)藏語稱“木弱加”,是古代“南絲綢之路”川、滇高原的零關(guān)古道、茶馬古道上趕馬人歌聲的歷史時空回蕩。它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產(chǎn)生年代】
《趕馬調(diào)》的產(chǎn)生與成型,與“茶馬古道”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同步的時序性。早先的記載有“秦開五尺道”(今冕寧、喜德一帶);《史記》司馬相如“通靈關(guān),橋?qū)O水,以通邛都”;張騫在大夏、身毒見到“蜀布”、“邛竹杖”,說明已有古道存在!段髂弦牧袀鳌份d“開蜀故繳,巴蜀民或竊出商賈,取其笮馬、僰僮、旄!瘪W馬、馬隊(俗稱馬幫)就是古道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趕馬人(俗稱“馬腳子”)則是馬幫的主人。古道穿越窮山惡水,趕馬人冬去春來孤寂艱辛跋涉,在歲月的流逝和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里,“情動于中,故形于聲”,“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經(jīng)過漫長的積淀,歷代趕馬人的心聲凝聚,形成古道生活之歌的《趕馬調(diào)》。
世居在涼山州內(nèi)安寧河流域的藏族、彝族,經(jīng)濟生活是畜牧和半農(nóng)半牧,放牧馬、牛、羊是主業(yè)中的部分,馱馬運輸、采藥、編織等是主要的副業(yè)。冕寧在歷史上藏族人口最多,從事牧馬、馱運的人自然很多。冕寧藏族趕馬調(diào),屬于整個牦牛古道、茶馬古道上的《趕馬調(diào)》的一個部分,歷史也是數(shù)百千年。
【分布區(qū)域】
冕寧位于涼山州北部,西北與木里藏族自治縣、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區(qū)接壤。歷史悠久,地域廣闊,地形多樣復雜。冕寧藏族《趕馬調(diào)》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縣西的和愛、青納、聯(lián)合、回龍、回坪、惠安等鄉(xiāng)鎮(zhèn)。
【基本內(nèi)容】
冕寧藏族《趕馬調(diào)》包括音樂(曲調(diào))和歌詞兩部分。旋律高亢、悠長,音域?qū)拸V,迭宕起伏,頭尾常有“嗚”、“嗚呼呼——”吆喝馬的呼喚性腔調(diào)的特點。歌詞內(nèi)容主要反映趕馬、牧馬,有關(guān)趕馬人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追求,還有與其相關(guān)的自然地理、社會人文背景等,從以下流傳在安寧河流域一帶的這方面的民歌,即可斑窺。
“馱馬鈴兒當當響,喜上心頭把歌唱。”“高山跑馬路不平,雙手逮住馬韁繩;丟下韁繩任馬跑,丟下小妹萬不能。”(《冕寧藏族趕馬調(diào)》)
“砍柴莫砍葡萄藤,養(yǎng)女莫嫁趕馬人,三十晚上吃喜酒,初一早上要出門”(《冕寧民歌》)
“你歌莫得我歌多,我的歌兒使馬馱;前頭過了三百馱,后來還有安寧河”
“你歌莫得我的多,我八匹騾子催上坡,帶頭螺子墜巖死,打落山歌一遍坡!
“年年有個三月三,三月里來好喜歡,好吃不過林青子,好耍不過趕馬人”。
“天上飛的麻鷂子,路上走的馬腳子”。
“好久沒到這方來,這方?jīng)鏊鹎嗵,撥開青苔喝涼水,唱個山歌解心懷”。(最后一句還有“涼水好喝二回來”“撥開撥開又攏來”)
“好久沒到之方來,這方大路垮成巖”。
“好久不到這方來,這方姑娘長成才”。
“好久沒到這方來,走到地頭人不熟,哪天哪月耍熟了,青白苦菜當成肉”。
“好久沒趕新發(fā)街,新發(fā)鮮花正在開,心想摘朵鮮花戴,人生面熟口難開”。
“大理州來大理州,大理海水慢悠悠,想吃海水莫害怕,想唱小調(diào)莫怕羞”。
“趕馬要趕四腳白,小表妹,我們連家要連好角色”。
【基本特征】
(一)鮮明的主體性和主題性
歌唱的主體是趕馬人或以其為對象,內(nèi)容也與其生活相關(guān)。
(二)音樂語言和風格的多樣性
冕寧藏族《趕馬調(diào)》用藏語和漢語演唱,藏語稱“木弱加”。音樂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點,音調(diào)高亢綿長、節(jié)奏自由。歌詞一般為七言句式。歌的首尾有“嗚呼呼——”的喚馬聲腔。
牦牛古道與茶馬古道綿延千里,穿越川滇,又是多民族雜居地帶,各地區(qū)、各民族都有以地名命名的趕馬調(diào)、放馬歌、山歌,因此,音樂語言和風格特點有多民族、多地方特色的豐富性。
(三)特有生活氣息的濃郁性
趕馬調(diào)音樂形態(tài)和風格有其個性特征,一般都高亢明亮、自由悠長、豪放風趣,特別是歌唱常在歌聲中或段落的結(jié)束加“嗚呼呼——”“嘔——”等趕馬呼喚腔,內(nèi)容使人共鳴,似乎能聽見到馬鈴鐺、馬蹄叩擊在深山的回響聲,聞著趕馬人和馱馬的呼吸氣息和汗味,給人聯(lián)想和展現(xiàn)出“山深林響馬幫來”的畫面。
【基本價值】
一、“南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
牦牛古道(又稱靈關(guān)古道)、茶馬古道是連接中外的“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趕馬調(diào)》的產(chǎn)生、流傳就是對歷史的生動而形象的見證。
二、“古道”上社會生活民風民俗的1
馬幫歌中唱道“天上飛的麻鷂子,地上走的馬腳子”。趕馬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趕馬歌所包含的廣泛內(nèi)容,能從中1這條被譽為“民族走廊”也稱(藏彝走廊)上各民族的人文景觀,從而具有社會學等多種學科價值。
三、雋永的藝術(shù)價值
《趕馬調(diào)》無論音樂還是歌詞,很多都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有很強的欣賞性,是一筆寶貴的民族文化、民族音樂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