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亦稱影戲、驢皮影、燈影戲、土影戲,是民間藝人用壓平的干牛皮或獸皮、紙板鏤雕出的各種戲劇人物形象,身高僅半尺。演出時,先掛起一塊白布,幕后點起燈,在光亮里,藝人手拿細棍,輕輕挑起皮影小演員,在燈光里準確甩動,這樣,在幕布另一面,人們在夜間就會看到白布上小小演員在戲劇音樂伴奏聲中提袍甩袖、武打翻滾、吹髯抖須、騰云架霧、上天入地……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甘谷皮影戲盛行于明清,唱詞和唱腔以秦腔為主。甘谷皮影傳統(tǒng)雕刻技法和過程,藝人歸納為順口溜:“先刻頭帽后刻臉,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裝發(fā)須一身全,最后整裝把身安?坛梢院笤偕仙,整個制作就算完!
甘谷皮影造形樸拙,紋樣夸張,刀法流暢,獨具特色,既吸收了陜西燈影簡練大方的特點,又兼融隴東影子線條的流暢飽滿,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甘谷皮影多用于戲劇演出,以演古老傳統(tǒng)秦腔劇目為主,而尤以折子戲居多。演出時,工作人員少則5—6人,多則10余人,吹拉彈唱,每人身兼數(shù)職,顯示出一派和諧、歡快景象。每逢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甘谷皮影演員總會走鄉(xiāng)串村,活躍于鄉(xiāng)村廟宇舞臺,小小舞臺一時情趣盎然。一首諧趣詩對皮影藝術的審美特征作了準確的釋解:“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有口無口口對口,是人非人人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