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譜是指戲曲中某些角色(多為凈角)臉上畫的各種圖案。臉譜源于面具,其淵源可追溯到六世紀(jì)的北齊。據(jù)《舊唐書·音樂志》及唐段安節(jié)所撰《樂府雜錄》載:北齊蘭陵王高長恭形貌美麗而勇武,自覺不能使敵人畏懼,故常戴面具出戰(zhàn),勇冠三軍。古代制作面具,先以紙糊其胎,而后以水墨丹青彩繪。宋元古劇,上場演員頭戴面具,手舞足蹈,而念白與歌唱由后臺演員任之。至清末,凡神鬼諸戲,仍保持戴面具只舞不唱的陳規(guī)。隨著戲曲發(fā)展,要求演員必須載歌載舞,使唱、念、做、打統(tǒng)一,因而,妨礙念白和演唱的面具淘汰,代之而起的是日臻完美的勾臉?biāo)囆g(shù)——臉譜。秦腔臉譜,滲透著各種戲劇臉譜原始、勇猛、粗獷、豪放的痕跡,給人們留下許多古老文化的影子,塑造的人物性格鮮明,古樸大方,表現(xiàn)了西北人民的陽剛之美。勾畫臉譜所用油彩一般為七彩(實(shí)為三原色)。臉譜形成中用什么顏色、色彩作為基調(diào)來刻畫,千百年來已成固定模式,如紅表忠烈、黑表剛直、黃表凝重、綠表草莽、藍(lán)表忠勇、白表0詐、灰表陰險、金表神靈鬼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