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剪紙流行于南漳全境及周邊縣市的一門古老的傳統(tǒng)手工藝術,以祭祀、長壽、幸福、吉祥、喜慶、美好為主題,其功能是一種裝飾。
南漳荊山之中,端公巫師用巫術招魂治病的方法就是剪紙人。在作法事時,端公手執(zhí)剪刀在黃表紙上剪出五個紙人,分別象征心、肝、脾、肺、腎,并用令牌在紙人上 書 寫失魂者姓名,焚香禱告、歌舞招魂……。剪紙人招魂、求子、祭祖直接源于楚地人日巫術。唐盛時期,剪紙在南漳廣為流傳,明清以來,南漳剪紙有了較快的發(fā)展。
自古剪紙和南漳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南漳人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剪紙作品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傳遞著傳統(tǒng)思想與古老文化,其手法融合南北技藝,包括“剪”和“雕”兩種。小孩一出生,父母就請人剪一幅“觀音送子”或“坐蓮福娃”貼在墻上表示添喜,富貴。到了成年辦婚事更是人生的大慶典,喜慶佳期一張張寓意豐富的剪紙把居室小院裝點得紅紅紅火火,喜氣洋洋,門前貼雙喜,客廳是龍鳳呈祥,床頭貼鴛鴦,蓮生貴生,寓意夫妻恩恩愛愛、0 祥和。晚年兒孫滿堂,祝壽的剪紙最常用的是福祿壽喜、蝙蝠、梅花鹿、壽桃。老人過世,剪一條引路幡指引亡靈一路走好,民間常用這種陰文化方式寄托哀思。
南漳剪紙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剪紙是一種精美的民間工藝品,其表現手法獨特,形象生動,而且它與刺繡、制作皮影息息相關,反映民間生活,見證歷史變遷,促進民間文化的發(fā)展,對其挖堀、保護、對于了解民俗、認識民俗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新生的藝術品種類增多,使傳統(tǒng)民間工藝品處于劣勢,剪紙藝術品逐步被新興的工藝品所取代,剪紙這一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面臨著頻危的局面。
目前,南漳在學校已長期開辦剪紙培訓學習班,剪紙藝術又活躍在機關、商店和老百姓的紅白大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