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師公戲,是由師公跳神發(fā)展而成,武宣壯人稱之為“唱師”、“跳么”、“唱詩”、“跳神”等稱謂,1987年后正式稱為“壯師劇”,并列為壯族七大劇種中的第二大劇種。武宣縣原有15個傳統(tǒng)師公班(通挽4個,東鄉(xiāng)3個,祿新3個,桐嶺2個,二塘2個,三里1個),壯族巫覡歌舞于明代受梅山道教的影響,到了1872至1874年間在貴縣鶴山村一帶形成了早期的師公戲,流傳至武宣發(fā)展壯大后最為盛行。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