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調(diào)又名舞麒麟,既唱麒麟歌,又跳麒麟舞,是我市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佩戴道具并同時載歌載舞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自漢朝時期流傳至今。每年春節(jié)初一至十五期間,民間就有“舞麒麟”和唱麒麟歌的習慣,將其作為一種祈福志慶的文娛活動。麒麟舞中,歌、樂、舞三者密切結(jié)合在一起,一般由4-7人參加,1人扮麒麟,1人主唱麒麟歌;其余有的撐羅傘,有的舉彩牌,有的司鼓樂。賀年時,舞著麒麟進門,鼓樂聲一停,麒麟歌即起,見人贊人,見物譽物,見事賀事,七言四句,隨編隨唱,唱詞都是祝福、歌頌的內(nèi)容,且歌詞是取材于各家各戶的即興之作。麒麟歌的語言藝術和表現(xiàn)手法都是靈活多變,鮮明獨特。麒麟歌的題材相當廣泛,實地記載了我國歷史上的一些神話傳說、名人故事、風俗習慣、典章制度以及文化藝術、農(nóng)事生產(chǎn)等情況,為我們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最真實最寶貴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