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傀堂,又稱跳鬼腳、跳廟、儺戲等,一般在廟會、誕期等場合表演。表演時,先演“戲頭”請師傅,由兩人同時演出 ,共跳同舞 ,鑼鼓伴奏 ,節(jié)奏明快 !皯蝾^”過后即開始正式表演,單人演出,不論表演什么角色,均戴上不同的面具 ,面具是根據(jù)表演的人物形象用木頭雕刻而成 。演員邊跳邊唱,主要表演神的歷史故事或片段,文武神交替出演,演完一個接下來另一個人戴上另一個面具出臺再演下一個神,個次不限,可演較長時間,表演動作簡單、粗獷、熱烈,音樂簡單 ,主要以鑼鼓伴奏,人聲幫和 。道具一般用木制的戟、刀、劍、護板、扇和旗令等。過去傀堂戲在玉林各縣市不少地方都有流行,而今天只在福綿管理區(qū)的樟木、石和和博白縣鳳山、江寧等鄉(xiāng)鎮(zhèn)還有傳承。石和、樟木等鄉(xiāng)鎮(zhèn)的傀堂戲介于“舞蹈”與“戲”之間,說它是舞,它有簡單的唱詞和道白,說它是戲,它的情節(jié)和表演程式又過于簡單;而博白縣鳳山傀堂戲則是一種更接近舞蹈的形式,即“儺舞”,每年農(nóng)歷九月十三日定為傀堂跳嶺頭的節(jié)日,表演者面戴面具,扮成五雷將軍,面具如同公雞頭冠,手拿鐵鑿斧頭,在鑼鼓鈸的伴奏下起舞,它是一種驅趕邪魔納吉接福、保佑平安的民俗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