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縣“詩三句”始自唐代的大新(時稱),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盛極許多朝代,20世紀(jì)30年代從雷平、恩城、寶圩、振興、堪圩流傳入板價村一帶傳唱至今。
自古以來,這里的壯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以歌會友,以歌抒 感。到1958年的“大躍進(jìn)”、“大飯?zhí)谩睍r期,有人認(rèn)為“趕歌圩”是妨礙生產(chǎn),就把“歌圩節(jié)”禁了。緊接著的“文革 ”年代,山歌作為“四舊”在“橫掃”之列。一禁一掃,冷落了二十年之久,1978年以后才得以恢復(fù)。2000年,由于“詩三句”所在地域有著與眾不同的民族特色,大新縣黨委、政府把“詩三句”和大新縣旅游業(yè)掛鉤起來打造成為知名品牌,現(xiàn)在“詩三句”在國內(nèi)、港澳地區(qū)影響極大,已成為大新旅游業(yè)的一大特色。
“詩三句”屬抒情山歌,壯語“詩騰文”(白天對唱)每句三首,前后押韻,每句限于七個主要音節(jié),就這21個主要音節(jié)(單詞)組成了一首內(nèi)容完整,比喻豐富、幽默、言簡意賅(是三句七言體,而且句句押韻)的山歌,歌唱起來,聲音洪亮、朗朗上口,膾炙人口,音調(diào)以抒情婉轉(zhuǎn)的唱法,這在山歌和詩詞中少見。古今的人們沿用一男一女斗、三男五女斗、五男七女斗等唱腔組合,用它來表達(dá)男女之間情愛、內(nèi)心的喜悅和痛苦,達(dá)到以歌代媒娶回老婆的程度,“詩三句”生命力如此強大,經(jīng)久不衰,源泉可能在這里。
“詩三句”一般分為:入村歌、入屋歌、迎賓歌、交情歌、離別歌等五種形式;入村歌一般是男青年到另一個村找女朋友唱山歌時唱起的求對歌;入屋歌則是男青年到女方家曬棚底下向在家里的女方唱起求情歌,一直唱到能打動女方的芳心后,女方才能開門讓其進(jìn)屋,迎賓歌則是男方被請入屋后女方唱起迎賓歌;交情歌則是男女雙方在家里交談后,覺得雙方都比較滿意對方后相約到村外樹林或山坡間對唱,相互加深感情;離別歌是男女雙方每離開一個地方都要對唱一輪,從唱離房間開始,接著唱離床鋪、離灶邊、離內(nèi)屋、離廳堂、離門口、離樓梯、離橋頭、離山腳,一路送別一路唱,一直唱到真正分手為止,唱得情真意切,難舍難分。
大新縣“詩三句”已成為大新縣旅游業(yè)的一大特色景點,它以其獨特的民間藝術(shù)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
在我國諸多民族山歌中,詩三句的唱法獨特,在壯族的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左江流域優(yōu)秀民歌,它豐富的內(nèi)容和獨具個性的特征,對豐富和完善廣西壯族民族音樂史,將產(chǎn)生一定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