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燈跳板茶曾盛行于昆山南部千燈鎮(zhèn)大團村及其周邊張浦、石浦和大市等鄉(xiāng)鎮(zhèn)。周市鎮(zhèn)也發(fā)現(xiàn)跳板茶的存在,表演方式略微不同。據(jù)調查,鄰近的太倉、常熟也有跳板茶的表演。
從前,江南有一種專給婚慶人家?guī)兔Φ男挟斀小安钃;服務內容包括供應茶水、燙酒、出租禮服、花轎、酒具、茶具和布置喜堂等,還有獻茶的表演。這種表演,就是跳板茶。昆山的跳板茶初現(xiàn)于清朝末期,1949年前仍十分盛行,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千燈周邊農(nóng)村比較富裕,每有人家結婚,大多都會邀請“茶擔”,跳板茶成了昆山南部水鄉(xiāng)婚禮中的習俗,成了婚禮過程中的一道儀式:由一名男子(后來也有女子表演的)托起裝有茶杯的茶盤,通過轉、舉、托和扭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向賓客獻茶,表示敬意。完婚后新娘要“三朝回門”,新阿舅要到男方家迎接,男家要以最隆重的儀式接待,此時“茶擔”入堂獻茶,也要舉行跳板茶的儀式。同樣,當新郎陪新娘回門到娘家時,女家也要給新郎回敬。
這個儀式需有專門人員,舊時表演一次至少要收五斗米。各個“茶擔”為爭生意,不斷吸收戲曲、雜技技巧,表演水平不斷提高,增強了觀賞性和娛樂性。
跳板茶的基本動作有“圓場”、“扯旗”、“云手”、“仰頭望天”、“探!、“托月”、“迎月”、“朝天”、“揚波”、“踹燕”、“踮步轉身”、“踏步半蹲”等,水平較高的舞者能吸收戲曲身段和民間雜耍,可演“金雞獨立”、“鷂子翻身”、“鳳擺荷花”、“花蝶飛舞”、“仙女散花”、“飛天落地”等高難動作。在整個表演中應做到“舞不離盤,盤不離手”,茶杯不滑落,茶水不溢出。為了獲得賞錢,表演者會不斷提高難度。
表演一般在十分鐘左右,沒有伴奏音樂。跳板茶所用的茶盤是紅漆木盤,盤內繪有五彩花紋,中心有一放茶碗底的淺口;圍繞盤底掛有黃色小流蘇。盤中放有托帶蓋的彩色茶杯,杯里泡有茶水。演員戴青色禮帽,著青色長衫。
跳板茶具有較強的技巧性,舞蹈語匯豐富,形體優(yōu)美矯健,具有一定的藝術觀賞價值。
跳板茶是蘇南水鄉(xiāng)婚禮習俗中一項獨具風格的表演儀式,與水鄉(xiāng)婚俗密切相連,對了解水鄉(xiāng)生活形態(tài)、民俗傳統(tǒng)和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1949年后,婚俗變革,“茶擔”行業(yè)萎縮。1957年昆山文化部門將跳板茶改編為《茶盤舞》走上舞臺,并被載于《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江蘇卷》。在《蘇州民間舞蹈志》上恢復了“跳板茶”原名。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