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老虎,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舞蹈類項目。
民間舞蹈皮老虎,又名金虎燈舞,相傳發(fā)源于湖南、湖北地區(qū)。十八世紀末,由于丹陽財神古廟會“跳財神”風俗的興起,有民間藝人引進了“神虎燈”。1942年春,丹陽文化紳士康益文先生邀請了湖南籍虎燈老藝人鄒應州老師傅和王茂松先生合作,對引進的“神虎燈”進行系統(tǒng)編創(chuàng),形成流傳至今的民間舞蹈皮老虎。皮老虎在丹陽有著300余年的發(fā)展歷史,民國期間是其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皮老虎的主要表演套路、表演風格即形成于此時。皮老虎的表演主要由“財神招寶”、“金虎戲木凳”、“金虎撲山”、“金虎登山”四個套路組成,后經藝人呂賢聰進一步加工,增加了“母子傳情”這一表演套路,使表演更加人性化。皮老虎道具造型樸實,顏色亮麗,表演動作細膩、多變。主要表演道具虎頭由皮革在木模型上繃制而成,虎皮用布縫制,虎尾用鋼絲外裹上棉花面布釘在皮后。用黃、黑、白顏色繪成皮形,由兩人表演,一人玩頭,一人躬腰玩身,竄蹦撲躍,翻滾扭擺,生動活潑,以藝術化的表演表現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等種種神態(tài),是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為一體的具有強烈吉祥、喜慶色彩和氣氛渲染能力的民間傳統(tǒng)舞蹈。
民國以來,皮老虎在丹陽地區(qū)得到很好的傳承,表演上比較杰出的藝人基本都是在此時鍛煉、成長起來的。建國后皮老虎作為當地影響頗大的民間舞蹈受到群眾的歡迎,在當地廣為流傳,并參加了江蘇省民間文藝會演、鎮(zhèn)江地區(qū)民間文藝大賽等賽事活動,取得了較好成績。改革開放以來,受諸多現代文化因素的影響,皮老虎表演隊伍、規(guī)模有所萎縮,人員更新困難,一度面臨失傳的境地。在當地政府的關心下,在老藝人的努力下,培養(yǎng)了新一代的表演藝人,使皮老虎這一傳統(tǒng)舞蹈再登藝術舞臺,豐富了群眾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受到了廣泛好評。
信息來源: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