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光福核雕制作技藝,蘇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美術類項目。
蘇州核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明代文學家魏學洢的散文《核舟記》記述了明天啟年間常熟王叔遠在不滿一寸長的桃核上雕刻出《東坡游赤壁》的場景,被驚贊為“靈怪之材”。清代乾隆初年,蘇州微雕藝人杜士元同樣用桃核雕刻了《東坡游赤壁》,他在小船上增雕了船工,被當時稱為“鬼工”。
核雕是蘇州地區(qū)獨有的民間藝術,光福是近代核雕的發(fā)源地。
目前傳承下來的核雕技藝,主要以橄欖果核為材料,橄欖核來自廣東一帶的“烏杭”品種,質(zhì)地硬而細膩。有了好的材料才能制作出好的工藝品。蘇州核雕工藝精巧,作品造型活潑,立體感強;線條明晰,人物有神,風格細膩,集中反映了蘇州工藝雕刻“精、細、雅”的神奇魅力,是我國微雕杰出代表。
核雕的技巧以浮雕、圓雕和透雕為主,外形基本保持果核的原形。核雕形式有三個系列:珠串式、墜件式和擺件式。所反映的題材一般有四個系列:吉祥如意系列、神仙人物系列、民間民俗故事系列和山水園林系列。精美的核雕工藝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技藝價值、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
核雕技藝從明代開始,走過了發(fā)展→繁盛→衰退的歷史階段,由于改革開放,近五年來才走上了復蘇時期。但由于核雕市場萎縮,消費群體縮小,技藝流失等原因,目前從事核雕的藝人還是很少,核雕技藝亟待保護。
現(xiàn)僅存的蘇州光福核雕基本為傳承殷氏一派,其中第三代傳人中的佼佼者,如陳素英、董蘭生、周建明、須培金等,他們的作品有很高的造詣,并在全國乃至國際賽事中獲獎。陳素英的核雕《東坡38人游舟》2005年榮獲第二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核雕《山水樓閣圖》榮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代表了蘇州核雕在傳統(tǒng)技藝領域中的位置。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