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市江陽區(qū)分水嶺鎮(zhèn)火龍節(jié),在全國龍文化活動中獨樹一幟,是中國舞龍文化的一個杰出代表,具有悠遠的歷史淵源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分水嶺鎮(zhèn)火龍節(jié)2008年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水嶺火龍節(jié)源于民間傳說——“分水張少年火燒惡龍”。傳說古時候分水嶺有條孽龍,混身噴火,土地干裂,禾苗枯死,分水張姓青年與惡龍大戰(zhàn)三天三夜,將惡龍燒死在鎮(zhèn)境龔灣的“龍燈田”,從此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為了祈禱豐年,人畜平安,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十五,龔灣葉姓士紳自任會首,創(chuàng)辦士紳、民眾自愿參與、共同操辦的火龍節(jié),此后火龍節(jié)于每年正月十五舉辦,祖孫三代相繼傳承。其后又歷三代,轉由分水嶺鄉(xiāng)街村承辦,由家族傳承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社會傳承,2013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改由現(xiàn)在分水嶺鎮(zhèn)分水社區(qū)承辦。
“分水嶺鎮(zhèn)火龍節(jié)”是當?shù)孛癖娫陂L期農耕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為禱祝豐年、以舞龍和燒火龍活動為載體的群眾性體育文化活動。火龍節(jié)表現(xiàn)了分水嶺人征服大自然、開創(chuàng)幸福生活的信心、智慧和力量,寄予了祈求豐年,人畜平安的美好愿望。每年從農歷正月初八立燈桿開始,天天舞龍,正月十五夜間“燒火龍”達到高潮,到正月十六“送龍上天”結束。正月十五鬧元宵,分水“燒火龍”的影響已經輻射到重慶、宜賓、貴州等周邊省市,每年到此來參加“燒火龍”的群眾已超過萬人。
火龍的制作工藝:火龍由竹材、綿紙和特殊繩筋精工扎制而成,結構為“四部九節(jié)”,“四部”即龍寶、龍頭、龍身、龍尾。龍寶直徑約為40厘米,嵌于直徑50厘米的飾有彩綢花式的寶架中,既可轉動又可飾燈;龍頭高昂,威武雄壯,龍眼大而有神;龍身長22米,分為勻稱的九節(jié),舞龍燈、燒火龍時,每節(jié)下面的竹木柄由一名藝人操持。每年制作兩條火龍,1條彩龍。每條火龍,需要兩班人替換舞動,加上鼓樂手、龍蝦、金魚等,整個隊伍有100余人。
分水嶺鎮(zhèn)“火龍節(jié)”從清同治二年開始,歷經百余年的歷史沖刷和選擇,已形成了固有的程序,包括開光、請水、回娘家、拜年、排街、灌龍、燒龍和送龍8個儀式,以娛神、娛人為內容,以燒火龍活動為載體,蘊涵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綜合川劇、花槍、花船、快板、燈謎等諸多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大型群眾文化活動。
正月初九,分水嶺鎮(zhèn)的父老鄉(xiāng)親舉行儀式,滿心歡喜地迎接火龍的到來,“火龍節(jié)”暨元宵鬧春活動由此拉開序幕。長22米的火龍,由12名頭戴草帽,身著紅綢衣,白綢褲,腳穿黑布鞋的資深民間藝人,在一隊身著道袍的司儀引導下來到紀念亭,舉行開光儀式,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們生活幸福美滿。儀式上,由德高望重的地方名人或當?shù)毓賳T手持毛筆為龍點睛。
每當正月初九舉行完開光、請水、回娘家儀式后,舞龍人會帶著火龍在鑼鼓聲中給家鄉(xiāng)的老百姓祈福,老百姓則會在自家門口掛上紅綢、點起蠟燭、燃放鞭炮,并在板凳上放上拜年錢,迎接火龍的到來,為自家迎來好運與喜氣,祈求五谷豐登、人畜平安;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晚上,重頭戲“燒火龍”才正式開始,舞龍人將舞動火龍走遍整個分水嶺的街道,周邊十里八鄉(xiāng)的群眾都會趕到這里,對著龍頭、龍身燃放鞭炮、禮花,在旁邊的空地上,還會同時舉行“打鐵花”的表演。
分水嶺鎮(zhèn)火龍節(jié)儀式集儒家、道家、佛教文化于一體,蘊涵了天人合一、造福人類的文化內涵,具有民間文化研究價值和民俗研究價值;它綜合竹蔑扎制、剪紙、音樂、戲劇等藝術元素,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觀賞價值;分水嶺火龍舞和燒火龍作為吉慶和祝福時節(jié)的民俗游樂活動,氣氛熱烈,催人振奮,展現(xiàn)了分水嶺人民團結合作、奮發(fā)圖強的精神面貌,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和旅游開發(fā)價值。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