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谷皮布等。古代文獻中所稱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樹皮制成的衣冠產(chǎn)品。海南島黎族樹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區(qū),包括三亞、五指山、東方等市及瓊中、保亭、陵水、樂東、昌江、白沙等縣。
保亭縣黎族樹皮布文化的起源可上溯至石器時代。先民們在用麻和木棉紡織之前,曾經(jīng)歷過相當長時期的“無紡織”年代,用于蔽體的衣物主要是這種粗纖維的“樹皮布”。由晉人裴洲《東觀漢記》一書可知,漢代已有用樹皮布做冠的記載,當時邊疆少數(shù)民族還以樹皮布制衣裳、被褥。
海南島的黎族先民掌握棉紡織技術之后,樹皮布并未完全讓位于麻、棉制品,依然有人用楮樹皮制作墊單、衣服、腰帶等生活用品。這主要是因為樹皮原料豐富且易采集,黎族對其技藝已相當嫻熟,而成品又十分耐用。
黎族地區(qū)可以用于加工的樹皮有很多種,如厚皮樹、黃久樹、- 樹、構樹等,其中構樹古稱“樹”,學名“楮樹”。
黎族“縫樹皮為衣”有七個步驟:扒樹皮、修整、將樹皮放在水中浸泡脫膠、漂洗、曬干、拍打成片狀和縫制。人們利用加工好的樹皮布剪裁縫制帽子、枕頭、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盡管這一技藝分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并不多,其中以錘打工具最為重要。石拍是制作樹皮布的器具,也是樹皮布文化的標志。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海南島上的樹皮布及石拍已經(jīng)進入了博物館而在生活中消失。在黎族地區(qū),年輕一代已不知樹皮布為何物。因此,對于樹皮布制作技藝的保護和發(fā)掘整理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