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黎族的織染技藝歷史悠久,特點鮮明,有麻織、棉織、織錦、印染(包括扎染)、刺繡、龍被等品種。黎族聚居區(qū)有極為豐富的木棉、野麻等紡織、印染原料。在棉紡織品普及之前,野麻紡織品在黎族地區(qū)盛行。人們一般在雨季將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經過浸泡、漂洗等工藝,漬為麻匹。麻匹經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紗,或用紡輪捻線,然后織成布。野麻布質地堅實,多用于制作勞動時穿著的外衣和下裳。黎族織錦的圖案豐富多彩,有160種以上,主……[詳細] |
![]() | 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谷皮布等。古代文獻中所稱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樹皮制成的衣冠產品。海南島黎族樹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區(qū),包括三亞、五指山、東方等市及瓊中、保亭、陵水、樂東、昌江、白沙等縣。保亭縣黎族樹皮布文化的起源可上溯至石器時代。先民們在用麻和木棉紡織之前,曾經歷過相當長時期的“無紡織”年代,用于蔽體的衣物主要是這種粗纖維的“樹皮布”。由晉人裴洲《東觀漢記》一書可知,漢代已有用樹皮……[詳細] |
![]() | 洗龍水,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端午節(jié)習俗。端午節(jié)這天,所有人家都會像過年時一樣在祖屋擺上香案祭祖,而洗龍水,相比于吃粽子、賽龍舟,更顯重要,是海南本土民眾所必須進行的神圣“儀式”,人們可以不吃粽子,不賽龍舟,洗龍水卻是一定要進行的。一般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海南四面環(huán)海,老百姓們對屈原投江寄予了美好的愿望,認為屈原投江后變成了龍神,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會出來活動,這天所有的水也就變成龍水。人們洗龍水可以……[詳細] |
![]() | 黎族傳統(tǒng)器樂取材于民間豐富的竹木資源,包括獨奏樂曲、合奏樂曲、歌舞樂曲、祭祀樂曲和八音樂曲五大類;黎族樂器不少于40種,傳統(tǒng)樂器主要有獨木鼓、叮咚、口弓、口拜、鼻簫、灼吧等。黎族傳統(tǒng)器樂產生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宋初的《太平寰宇記》云:“瓊州聚合推鼓歌樂。”據傳,黎族傳統(tǒng)器樂以清康乾年間最為盛行。黎族傳統(tǒng)器樂是祖國民族器樂寶庫中的瑰寶,竹木器樂曲中蘊含著原生態(tài)的音樂特征,曲體結構靈活自由,旋……[詳細] |
![]() | 黎族鉆木取火技藝主要分布在海南島中南部包括三亞、五指山、東方等市及瓊中、保亭、陵水、樂東、昌江、白沙等縣的黎族集聚區(qū)。我國古代有燧人氏鉆木取火的傳說,《韓非子•;五蠹》提到:“上古之世,……民食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崩枳迨帚@取火工具由鉆火板和鉆竿(或弓木)兩部分組成。鉆火板用較軟的山麻木砍制,一般長35厘……[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