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孝秧歌也稱“圪圈圈”秧歌,流傳于山西汾陽、孝義一帶,最初以民間歌舞形式撂地演出,故又稱“地秧歌”,后來發(fā)展成以舞蹈為主的“武場地秧歌”和以唱曲為主的“文場地秧歌”兩種形式!拔膱龅匮砀琛蔽樟烁黝惷耖g故事情節(jié),又加入人物扮演,逐漸向戲曲表演形式過渡,形成了集歌、舞、樂、技四位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shù)。
武場,俗稱“掏場子”,是揉武術(shù)、舞蹈、音樂為一體的廣場藝術(shù);文場,即戲曲表演,一般僅有兩至三人,故事內(nèi)容簡單,以唱為主,無道白,不配絲弦,又稱干板腔秧歌。唱腔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四六句子”,結(jié)尾加“哼”、“嗨”等虛詞;另一種是“七字句”、“九字句”、“十字句”的大唱段及一些移植唱詞。劇目以民間生活小戲為主,同時又改編了大量中路梆子戲目,當(dāng)?shù)厝罕娭辛鱾髦@樣幾句順口溜:“三娘教子二進(jìn)宮,狀元祭塔下河?xùn)|。正德戲鳳別窯,二娘寫狀挑袍!鼻{(diào)種類多樣,有秧歌板調(diào)、民歌小曲、西曲調(diào)、數(shù)念雜說等。唱詞有傳統(tǒng),也有改編,并且能夠隨時隨地即興創(chuàng)作,藝術(shù)構(gòu)思巧妙,語言形象風(fēng)趣。
汾孝秧歌沒有專業(yè)劇團(tuán),藝人平時各自謀生,入冬集伙成班,演至年后二月初二散伙,F(xiàn)今具有代表性的團(tuán)體有孝義宋家莊秧歌劇團(tuán)、孝義北頭村秧歌劇團(tuán)、孝義小王營村秧歌劇團(tuán)、孝義鄭興公園秧歌協(xié)會的秧歌劇團(tuán)等,代表性傳承人有李靜樞、張銳豐、武杰、武永虎等。